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504-10 
論文名稱壇經思想之圓教旨趣
研究生朱志學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正治
年度86
地區台灣
提要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其關於小說藝術的談話裡,曾對人類之存在情狀作出了如下之揭示: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這一犀利的觀察確是深刻地洞見了人類存在可能性的必然侷限。然而,這猶只是外部地說;事實上,在另一個更深的層面,一道更為隱微的陷阱仍是被錯過了!那就是二分性之分解思路對人類意識所形成的反控與監禁。
  沒錯!對於分解思路之迷滯,正是人類在自身周遭所創造出之最根本的監禁。圓教,作為一種判教性之概念,它所獨具之慧識正是表現在對此根本監禁之返觀與超越。它最基本的洞見是:世界,並非是我們所習以為常地被置定為客觀對象之世界,而是相應於主體之視域所決定成的「理解世界」。不同的視域,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所以,「世界」在此只能作為一種意義呈現的可能性而被把握;它是對主體呈現之「意義世界」,是「隨心而轉」之「心念世界」,而不是可以離開主體以獨立自存之「客觀世界」。
  猶不僅此,依圓教,這作為一種可能性而對人類意識呈現之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較高的包含較低的,較低的包含較高的;較高的從較低的發展而來,較低的則是作為較高的之存在基礎。這就好似冰之與水互為顯隱的依存關係。冰以一種可能性隱藏在水的呈現形式裡邊,水亦以一種可能性隱藏在冰的呈現形式裡邊。此二者原非「異物相合」而是「同體互具」之關係。
  既然,較低的包含較高的,較高的亦隱藏在較低的裡面,那麼,較低的就不應該被視為譴責的對象,因為,較高的正是通過較低的而來。也正是基於這看似詭譎的洞見,圓教開啟了一道超乎二分性思路制約下之頭腦所能想像的實踐進路。它認為,藉著譴責某種對象,你就拒絕了一個可能性──一個從較低的發展出較高的可能性。這意味著,較低的不但不是障礙,它事實上就是通向那較高的一扇門。這就好似蓮花之出於汙泥,蓮花是通過汙泥而來,不是拒斥汙泥而來;因為,它們根本就是同一生命能量在不同呈現型式間的流動與轉換。蓮花以一種成長的可能性隱藏在汙泥裡面,汙泥則是幫助此成長之可能性開花的契機。同理,佛是眾生之最高型式的開花,眾生則無非是隱藏的佛。所以,眾生不需要被拒斥,因為成佛之可能性原不離眾生而別有。
  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對生命黑暗面的縱容與耽溺。事實上,它只是啟示著一種經由全然的覺知與接納而引導生命由「二分性」之破裂狀態回歸「非二分性」之完整狀態的悲願與智慧。
  至此,我們可以理解:本文所論《壇經思想之圓教旨趣》,其關涉之焦點,固不在於《壇經》這一題材本身,而在於通過此題材所揭示之圓教問題意識。換言之,通過天臺圓教所代表之思路模式以考察《壇經》思想所隱含之圓教模型,才是本文之命意所在。在此,《壇經》思想所隱含之圓教旨趣是作為一種有待開掘之可能性而被揭示;而天臺宗所建構之圓教基本模型,則正是據以檢證《壇經》之義理型態是否合乎圓教成立條件之對照系統。事實上,也只有觸及這一潛在於《壇經》義理脈絡底層之思路模型,我們方算是揭探了《壇經》思想之深層意義結構。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