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學生道團之研究:以台北學界伙食團與宣教關係為例
研究生李慧娟 
校院名稱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豐楙
年度93
地區台灣
提要  在傳承及延續的問題上,藉由一連串的訓練及教育活動,將團體所信仰的神聖知識、儀式行為、及宗教規範等傳遞給新的下一代,使其成為宗教團體的堅信人員之過程,這就是所謂的宗教社會化(religious socialization)。
  而社會日常生活中,人們創造種種行為的規則形式與價值,以規範人際互動關係的行為模式。這些規範價值久而久之具形之後,便成為所謂的制度。而宗教作為宗教經驗的轉化為宗教作為宗教傳統,也會歷經這種制度化的過程。
  發一崇德組藉由「學界伙食團」的形成,而能夠具體開展出學生宗教團體亦是相同的道理。反觀從發一崇德的學界情況來分析扶乩、借竅的層次觀點,可以了解知識份子並未全然對仙佛借竅(臨壇)一事全然排斥,顯然祂也並沒有隨著信徒素質的提昇而消逝,有的只是方式、內涵的轉化不同而已!
  從民國六○年代開始,「伙食團」是由逢甲大學發展出來的,初期以「包伙」方式來解決吃素的問題。發展到後來,這些共同飲食習慣、信仰的學生們慢慢在學校外面,租一個地方共同居住在一個屋簷下,輪流煮食,而形成所謂的「伙食團」。
  「學界」則以學生伙食團和由畢業學長姐所設立的學界佛堂為主。迄民國七○年代以後,忠義字班集領導的理念推廣至各個道場,使學界、社會界不分彼此,相互提攜、團結合作的觀點,強調「見道成道」一條金線倫理的理念。七十六年國民政府對一貫道解除禁令之後,一貫道可說由「政教關係」問題移轉至教團內部的延續與發展;而學生伙食團又是延續學生道場的主要運作機制,因此,透過探討發一崇德「學界伙食團」的內部運作模式,以具體的行為方針替代知識性的了解,達到進入學生道團的核心。以了解學生道團的宗教觀及參與伙食團中年輕一代的想法。
  本研究中,採用「體現」的觀點來分析、並探討宗教的「真實性」,其目的就在以一新的方法學的觀點而鼓勵現存資料的再分析,且對實證研究產生新問題。以體現的研究觀點來研究中國文化,對於文化、思想、制度、器物發明的建立在身心體驗上。藉由此來分析家庭組織、宗教儀式、倫理道德,或許能產生本土之解釋模式。
  另外,從組織內部、外部的建構中發現,影響伙食團的存續問題,主要關鍵點在於領導方針的確立及領導人、幹部決策因素。如何面對宗教的「終極實在」,努力實踐終極的人文關懷,契入中國文化的智慧而回歸文化的本流上,並積極從事社會教化當中,追求「人間淨土」、「彌勒家園」的實踐,這是在一般本土信仰方面所不易見著的宗教制度性。在日常生活中整合宗教與人際的關係,在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神的關係中,努力經營並整合其三者的關係。
  總之,透過「制度性」宗教的發展,一貫道道團在面對學生社團運作方式時會面臨較大的制限,而由學生伙食團,即組織內部對於組織發展方面,領導人與幹部才是宗教組織發展與運作的主要推動力量,透過點傳師與學界講師、伙食團學生幹部的規劃與推動,他們將自身所學的社會經驗或學校經驗,整合道場上的運作體系,建立了一套獨特的運作方式,使其具有延續及發展空間。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