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604 
論文名稱佛教寺院與高地農牧村落共生關係研究:以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來遠寺為例
研究生朱文惠 
校院名稱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祥水
年度90
地區台灣
提要  本研究係據筆者於中國西南地區滇藏交界之金沙江河谷藏族村落,所進行六個月的民族誌田野調查撰述而成。該地區屬漢、藏兩大文化交融的邊緣地帶,其高低地形的立體落差達1,200米,江邊平壩農村雜居著使用多語言文化的族群。研究架構首重村落的構成原則:家戶、親屬與婚姻,僧伽無疑地來自各個俗民家庭,男孩從受居士戒到具足戒的比丘,無一不受到原生家庭的護持,乃至喇嘛昇座寺院高位,亦從親友間得到積極的支援。其二,觀察村民興辦宗教儀式的動機,每一次齋會活動都應納入俗民對信仰基礎紮根的正面回應。其三,區劃喇嘛晉升及相應宴客、親友動員個案模式,分析僧俗雙方的饋贈互惠關係。研究方法兼採史志典籍分析、基本家戶與經濟資料調查、長期參與觀察及正式、非正式的深入訪談。在理論取向上,筆者回顧了Mauss、閻雲翔、楊美惠的禮物饋贈,Durkheim、許烺光的宗教和社會關係,Carrithers、Ortner、Mumford的佛教功德、業報概念,Diemberger、Levine的人觀及聯姻模式,Aziz、Carrasco的經濟地位階層論,Gernet的齋會及寺院地位,Goldstein的僧伽階層和寺院機構等議題。
  本文論述主旨在於藏傳佛教寺院與農牧村落的共生互惠關係,筆者試圖探討其根源,亦即僧俗之間與親友鄰里以禮物形式往來的饋贈關係。其次,勾勒出寺院在區域經濟層面所扮演的積極角色。此外,也比較了喜馬拉雅山區藏裔民族誌與本地1949年中共建政前後藏族的諸多信仰異同、文化變遷。筆者關心寺院僧伽階層內部的晉升所引起的資源流動,尤其是親友所投注長年的大量後勤支援。其後,檢驗諸多個案裡親緣、地緣及經濟因素,結果呈現共生關係運作的主要關鍵在於當事人及其家族成員,雙方對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和大人物(great people)聲望的高度渴望與追尋。寺院係除了政府機構公權力之外,唯一具備提供眾人公認跨地域、村落及親屬網絡的資源再分配管道。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