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雲南傣族學僧教育之研究
研究生曾政雄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楊景堯
年度91
地區台灣
提要  傣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也發展出本身特有的貝葉文化。經過近千年來不斷的遞演,所靠的是佛寺建立的學僧教育制度來進行。男孩七歲入寺當和尚,由佛爺教導五戒、八戒、十戒等戒律,並教導誦讀經書及傣文,把傣族人的文化知識包括歷史、地理、天文、曆法、藝術、文學、建築以及農業生產等知識,傳承給下一代,當小和尚學成還俗後,除了將戒律用來規範族人的品德外,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社會生活上,成為具有文化水平的傣族人。傣族的學僧教育是獲得當地土司支持,有組織有制度的教育方式,以自己的語言文字來傳承自己的文化。初級課程多以讀誦經書為主,無課程表更無進度表,時間相當彈性,農忙時期也可讓小和尚回家幫忙。僧侶如有過失,佛寺佛爺可以管教,但在制度上不作退學或停學等處分。
  學僧教育的修業期間並無固定,至少是三個月,長則十年二十年或終身當和尚,修業時間愈久表示道行愈高,愈受村民尊重。和尚還俗相當自由,只要家長提出即可辦理。中心佛寺或總佛寺所開辦的大和尚或佛爺的進修教育,教材較為豐富並具有現代化及國際化,排有外語、電腦、藝術等課程,教師也以外聘專業人士為主,每天按照時間表上課。
  學僧教育千年來培養了許多知識分子,成為傣族社會的中堅,結合政教力量,帶給地方的穩定發展。佛寺的戒律成為傣族人的道德標準,使傣族的社會一片祥和。傣語傣文也因與佛教結合,成為當地其他少數民族的溝通工具,造就傣族文化的優勢地位。影響傣族社會至深且鉅。
  目前,學僧教育的發展面臨中共抓緊國民教育九年一貫政策的影響,小和尚須受完義務教育後才能入寺出家,造成村寨佛寺生員不足。部分已面臨晚上開辦或停辦的困擾。
  學僧教育教育的經費主要靠民間捐贈,來源不甚穩定,因此,無力提撥預算改善師資及教學設備,與學校教育相較之下,有愈來愈落後的趨勢。尤其,傣族男孩既當和尚又當學校學生,備多力分,既影響學僧教育之進行又影響國民教育的健全發展,致使傣族學生在開放競爭的社會中,不利於參加考試或競爭。在全國大學高考中處於劣勢,有礙於高等教育的發展。
  在西雙版納地區,因受漢族及外國文化影響日深,佛教全民信仰已有鬆動,較現代化的地區,佛教活動日益淡化,甚至在都市生活的傣族及當公務員的家庭已不再送男孩入緬寺當和尚。近年來,小學教育入學率已達到97%以上,鞏固率則仍待觀察;至於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則相對落後。現在各村寨佛寺已有電視、VCD等娛樂設施。導致很多和尚學生在學校難以堅持課堂45分鐘的聽課,而中途逃學。這些小和尚,父母不敢打、不敢罵。許多老師對和尚學生也不敢管。成為學校教育的管理盲點。傣族文化具有千年歷史,是最具有佛陀理念的文化,傣族社會裡宛如人間樂土。
  在漢族的強勢統治及歐美科技的優勢侵入下。為維繫這種得來不易的特有文化,學僧教育不論是教育方式或教材內容都有待改進。因此,為了延續學僧教育的優點,制度本身必須蛻變,才有生機。
  建議從加強辦理高級僧侶教育著手,先提昇師資,招進已受完國民教育的青年,作短中期進修,培養高級僧侶,利用這些高級僧侶的人力及智慧,將原有傣族文化資產予以發揚。至於小和尚的基礎教育,多為誦經守戒,受限於佛寺本身經費不足,生員也與國民教育重疊,可能有停辦的危機,則建議利用學校假期集中進行或順其自然。
  另外,應由傣族地區地方政府儘速組成翻譯的隊伍,從貝葉經書中挖掘傣族先聖先賢留下的聰明才智,透過現代學校術之檢驗後公諸於世,以免滄海遺珠未見流傳即告消失。同時,當地政府應增加對少數民族教育的投資與補助,因為邊疆少數民族原本就有自己的文化,國民教育的推動確實增加她們的負擔,且本來邊疆地區的經濟原本就處於劣勢,如果沒有解決他們教育的經濟負擔,學生無法全心向學,也無法達成預期的教育效果。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