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府城開隆宮拜契與做十六歲儀式之研究
研究生方雅玳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坤宏
年度92
地區台灣
提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府城開隆宮拜契與做十六歲的儀式過程、變遷、原因與隱含之意義,以參加拜契與做十六歲儀式的民眾、開隆宮廟方與附近居民及七娘媽亭業者為研究對象,並分析民眾參加此儀式後的影響與產生的文化意義。以宇宙觀、過渡儀式與三元醫療體系為理論觀念,來解釋其內在意義。
  經過文獻回顧與理論建構、參與觀察、多媒體紀錄儀式過程、深入訪談、歸納分析等研究過程,所得到的重要研究發現有以下幾點:
  一、據文獻及訪談結果顯示做十六歲起源於五條港之說,應修改為承自閩人舊習並有所發展。
  二、求個體、人際與自然和諧的宇宙觀試圖透過神明的力量,運用民俗醫療,保佑子女平安長大,以做十六歲儀式做為謝神的最終站。
  三、踜七娘媽亭與過鵲橋的空間意義皆是將時間具體空間化,展現Van Gennep的過渡意涵,狀元騎馬則象徵從府城最重要的道路,踏出邁入社會的第一歩。
  四、做十六歲轉變為集體舉行,加入狀元騎馬、過鵲橋、踜大型七娘媽亭,活動更現代化、多樣化,其文化意義展現社會經濟改變之下,傳統民俗也需要現代活動的包裝,並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五、年輕一代的父母在養育求助無門或基於預防心理,還是會依賴民俗療法,拜契神明;做十六歲由早期外婆家主導,轉移至年輕爸媽決定,同時做十六歲也不再是長子、長女的權利。
  最後,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如廟宇資料電腦化、保持傳統特色、成年禮新包裝、吸收國外經驗,並用精緻化的手法,帶動做十六歲成為府城的年度大型文化城市節慶活動,以達到傳統慶典文化、社區地方意象與古蹟觀光三者共贏的局面。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