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印順法師傳記書寫及其生命教育意涵
研究生李芝瑩 
校院名稱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彭雅玲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由於印順法師為「比丘」身份,本研究認為其傳記的書寫屬於「僧傳」的內容,然其置身於當代的臺灣,又大不同於西方的或是過去的中國、印度的佛教傳記書寫。因此,在第一章的研究動機、進路、對象及前人研究回顧後,本文在第二章先從宗教傳記的神聖性問題作一辨析,先釐清中、西方在宗教傳記上對於「神聖性」的探討,繼而分析及比較中國古典僧傳、西方聖徒傳與印度佛傳間在形式上或內容上的異同,在此大傳統之下,除了可見其個別的特色,更能對照出當代臺灣僧傳書寫的特殊性。
  為呈現印順法師傳記書寫的風格及其生命教育的意涵,本文分別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以自傳、他傳、動畫傳記為三大論述主軸,分別呈現其關於生命教育的實踐、論述及影響。第三章分析印順法師的自傳文本《平凡的一生(重訂本)》,自傳不僅是在回顧發生在作者身上的相關事件,最重要的是,它是關於作者如何看待其生命經歷及人生價值的觀點。其對事件或記憶的撿擇、淡忘、加深、醜化、美化等動作,皆反映出其經歷所有事件後所焠煉出關於人生的生命觀及價值觀,也以此為自己作出自身的歷史定位,並繼續其人生。所以,真正發生的「事實」不在於「過去做了什麼」,而在於「當我敘說過去時的現在又是什麼」,而「讀者閱讀時的現在又是什麼」。正因為事實發生在書寫、敘說與閱讀的當時,生命交融的視域於焉產生。
  而從印順法師自傳的分析中,其時間歷程及空間移動的書寫作為其自身對於一生生命歷程的展現,而其依佛法為核心的生命實踐,則與印順法師作為僧者的身份有著密切關係。我們可知作為一為僧侶,其生命觀與價值觀乃是依於佛法,從中建構出其對自身生命意義的看法,和對自他關係的行動。特別是本書的論述有其規則,在每一篇章的起段與末段是論述的主軸且往往首尾呼應,論述的內容又往往是以「佛教因緣觀」作為對「事件」和「經歷」的評述。而縱觀全書的起篇與末篇,作為其對於自己一生的評述,亦是立基於「因緣觀」。也由此突顯出印順法師作為僧者身份,在其建構其自身生命歷程的重要實踐依據即是「佛法」。
  第四章探究印順法師他傳及其生命教育的論述。僧人與佛、法被視為三寶,自古至今即透過僧傳的書寫,藉以建構佛教的典範人格,並以此達到宣教輔教的目的。在當代僧人的他傳創作上,如何藉由語言及敘事策略,達到對佛教理想人格的塑造,並進一步探究以佛教理想人格為生命目標之下,其生命教育的歷程及次第,由此開展對佛教生命教育的論述。
  因為宗教傳記的核心在「神聖性」,則關於具有神聖性的佛教「聖者」內涵為何?由此釐清才知所謂「凡聖之別」在那?又如何才能「由凡入聖」?以佛教的僧人傳記來看,既然是其關於自身實踐佛教教義而證入「聖道」的過程,則此一實踐過程即是其作為「僧者」的生命歷程,而探究此一「由凡入聖」的生命歷程,不僅是佛教教義的根本,也是建構當代生命教育的佛教論述之重要根據。因此,本章首要釐清佛教聖者概念,接著從修辭運用及敘事策略分論他傳塑造典範的特色,除檢視關於僧傳中對於神聖性的書寫與敘說方式,並由此建構以佛教聖者為典範的生命教育論述內涵。
  第五章則藉由印順法師動畫傳記文本,探討如何透過當代傳播科技及媒介對佛教生命教育產生影響。由於影音傳播工具的進步,藉之呈現形塑佛教法身長存的意象,及讚揚佛教人物及教理的殊勝內涵。且因介面的易於接受和平實的美學風格,導正社會視聽並提升佛教接受度,得以對生命教育的普及化和大眾化產生重大影響,在這影響之下,佛教人物的典範精神得以永恆,並能達到宣揚教義以正社會風俗的目的。
  第六章是結論,除了提出印順法師傳記書寫的特色外,並針對本研究在僧傳書寫、印順法師、生命教育及佛教傳播議題上的研究成果作歸納。也進一步提出本研究有關的限制問題,以期未來研究時得以改善。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