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6 
論文名稱謝靈運辯宗論「折中孔釋」說研究
研究生彭瑞君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高柏園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魏晉時期可說是一個思想十分活躍的時代,此時的思想特質與內涵不僅豐富而且龐雜。特別是在西漢末年即傳入中土的佛教,因為佛經的大量翻譯與「格義」的運用,使得其義理更為凸顯並得以與當時的時代思潮產生連結,從而取得廣泛的流行。於是魏晉玄學的發展特質便由先期討論儒道會通,改變為後期提倡的儒釋道三教融合。魏晉時期的學術成就不僅將先秦兩漢以來的各家學說雜揉彙整而發展新說,同時促進了隋唐以後三教融合的思想格局,更開啟後來宋明時期新儒家的先河,使得儒學得以復興。因此魏晉時期在整個中國思想史的發展上具有相當重要的關鍵地位。自從漢代以氣論性,並兼採陰陽五行的學說確立後,漢代儒家對人性問題所採取的角度,便從先秦儒家「心性論」轉變為「氣性論」,而魏晉順此氣性的觀點更發展出「才性論」,以此來臧否人物,並發展出一套識人理論。至此,人的內在特質由心性轉變為氣性、才性,因為才性所致,人的自我超越性便因此受到限制。因此,魏晉時對於聖人的觀念便從先秦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轉變成「聖人不可學不可至」。 此時期佛學的討論中心由般若學轉而以涅槃學為主,涅槃學之理論核心為「佛性論」。「佛性論」的提出,促使竺道生推導出「頓悟成佛」的說法,但也因此使得當時佛教界陷入「頓、漸悟之爭」。當竺道生的「頓悟成佛說」提出時,世人皆持反對態度,唯有謝靈運一人寫作辯宗論予以支持。本文即以謝靈運辯宗論作切入點,藉著考察東晉時期佛教中盛極一時的「頓、漸悟之爭」,反省到宋明儒由漢代以來之氣性、才性一路回歸心性之可能轉折點。謝靈運在辯宗論中主張以「折中孔釋」的方法來安頓「頓、漸悟之爭」,他同時並以成佛、成聖根據之無異,推論出人既能成佛,便也應能成聖。由此,則謝靈運已藉由反省到儒家成聖的根據而提出「聖人可至」,翻轉了魏晉以來「聖人不可學不可至」的論點,就時代思潮而言,此說可說是一項特殊之創見。因此我們可說:謝靈運為宋明回歸孔孟新儒學的第一人。本文除在表彰謝靈運特出於時代之思想成就以建立其思想史之地位外,同時亦期盼能藉由本文之討論瞭瞭解魏晉由「才性」轉向「心性」的思想軌跡。
  就本論文之研究進路而言,先於第二章以考察時代之思想背景入手,凸顯出謝靈運寫作辯宗論之緣起與目的所在。之後於第三章藉由考察謝靈運生平與辯宗論文本,使得謝靈運以「折中孔釋」來安頓「頓漸悟之爭」的源由與目的得以清楚展現。而於第四章則藉由與竺道生思想之對比,討論出謝靈運辯宗論「折中孔釋」說之理論得失與成就,並推論出謝靈運實之說實屬一創見,而其於思想史之特殊貢獻,亦在於此「折中孔釋」理論上,因為「折中孔釋」不僅是使佛教「頓悟義」得以確立,以此影響禪宗發展,更開啟宋明儒「心性論」之提出;同時亦翻轉了兩漢魏晉以來的氣性與才性觀,使「聖人可至」,也因此促進了儒佛之間進一步的會通。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