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金剛經》非相論
研究生張漢鴻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霖生
年度94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乃是發現《金剛經》在中國流通的普及性及前人論述未能貞定《金剛經》的詩學義蘊。再者《金剛經》一般人都將之視為《大般若經》的略本,它幾乎包括了般若系統的全部思想。世尊藉著通過否定、揚棄經驗性的虛幻相來揭示萬物的真實相貌,即多次運用類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頁56)、「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頁128)的句型,用以建構世人達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頁56)的般若妙智,如此地成就般若妙智倘無非相的體認是無法竟其功的。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則是貞定《金剛經》詩學義之探討。今得先界定何謂詩學義,所謂詩學,其一義:是指依據文學理念而形構之合乎法度的論述,也就是能夠符應邏輯的推論系統。換句話說,就是「文學理論」的探研。其二義:則專指對特定作者或專書之寫作方法,進行反省性的論述,探研其寫作技巧、文本策略。本文所稱詩學,則著重於《金剛經》所提示之反省性的論述,即第二層之詩學義,通稱「寫作技巧」的反省。
  故「詩學」的目的:即在探究人心所營構意象的規則與技巧。如此即可將詩義界定為:「以語言形構出一意象,用此意象表現出作者的生命理念。」並且以時間的四句箴言與此呼應:「生命的意義湧現在時間的地平線上,時間的理念則具體化於時間的度量中,時間的度量則呈現於計時器上,計時器往往依其材質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本經云:「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集註.頁82)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是眾生離苦得樂的寶筏,故此經能夠觀照宇宙人生一切疑惑,使眾生得以覺悟。況且世尊的覺悟豈是泛泛、侷促的,其覺悟乃是人生終極的覺悟,其關懷亦是究竟的、終極的,故此經義蘊無限的探研空間。
  《金剛經》之旨在於去除世人執著諸相之苦,教示眾生避免陷入對立二元的迷失中。其不僅用以救度著相、自縛,不得解脫的眾生,更是能夠以如此無盡、無量的大慈心、大悲愿為動力,如實地「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集註.頁39)廣度如恒河沙數的眾生。
  再者器世間的一切名相乃是人為之產物,既然是因緣所生,就證明事物的內在性之不真實,它就必定失去聲稱自己有內在真實性的權利。世人所運用表達的語言、文字絕不是真理的實現,它是無法詮釋形而上之理。反而,有時世人會因詞窮而造成對真理的曲解,其只能做形下器世間的記號罷了!再者語言、文字是無法窮盡作者的本義,故是一引申義,而且我們對它的理解之管道是來自於社會共同契約性。因此,是我們透過語言、文字系統來賦予此世界的面貌與理解此世界。《金剛經》的教示常常以正、反、合的辯證方式,讓世人得以離去語言之束縛,再創更高的想像力,使生命得以解脫。
  「相」乃形而下之物,「相」是事物的外形而想像於心者,因此它是媒介形上世界與形下世界的橋樑。至於「非相」的非字,並不是對既存事實的否定,也不是對已被否定之事的再次否定。如果是這樣粗糙的推論之,那僅是簡單的多重性否定而已,並不能跳脫僅是對存在意義的否定之框架。所以能夠跳脫對存在意義的否定才是「非相」,它是歷經肯定義,也歷經否定義,是具有運動性的,不是凝滯不前地言詮式的肯定或否定,所以內蘊一份再生產的生命力。
  佛學的超度源自悲愿,悲愿並非空想,其真理在實踐上,因此不能陷溺於言詮、戲論中。真切的如本經所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集註.頁39)才是生命價值的極致發揮,才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頁34)的器度展現。這般巧妙地將認知的心,轉成具有再生產性的心,使之成為一真實運動的心,如此才能做到無相布施的心,那份心的創造力隨即躍然而起。
  況且真理必須是可以出入形上世界與形下世界間,它能圓融無礙地出入自得。因為真理的實踐必須透過形下世界來表徵的;而形下世界的諸相中亦有一真理在其間。故當我們能夠體認諸相的實相時,方不會落入斷滅相中,才是真非相。
  非相的真實義蘊是在閱歷、體驗一種相境後,能夠再生產更高層次的精神修養之功夫,即是前文所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方可達到超度、解放的生命力。所以非相者才能真確地體認《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集註.頁103)、「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頁39)的義理。所以《金剛經》非相論恰是在形上世界與形下世界之間,所建構之堅固的橋樑。它讓上層的生命力得以關照下層世界,下層世界得以超昇至永恆世界,這是建基於此經的非相論才能達到的。
  總結地說:世人所運用的語言、文字……等諸符號、諸相是無法承載本義的,換句話說,即非實相。故《金剛經》非相論的非相妙智慧,並不是單純地對存有物的否定,而是肯定諸相存在的事實,但又不會泥拘於諸相間,恰似善財童子於彌勒樓閣般,呈現出:「所見不忘,所聞能憶」的能力,如此超絕能力需以具有大悲愿為前提,但是如此無限的生命力並非終點處,而是一前提,那就是要做到:「無相布施」,故這樣方能遍歷諸相而不染著,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教示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故此處的「相」僅是一媒介而已,所指稱的「非」意,並不是否定意,乃是超越與超脫,它具有運動性與創造力。因此「非相」,即是不壞假名,以說諸法實相。簡單地說,它雖然如此地具有再創造的生命力,卻不是以再追求另一境界為目的,更非拘泥於該境界的成果,它是無盡、無量的再生產性生命力之展現。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