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中國佛教的孝道思想研究
研究生謝愛卿 
校院名稱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張清泉
年度94
地區台灣
提要  佛教徒岀家修行的行徑,為傳統重孝的中國社會所不容,燃頂剃髮、斷絕後嗣,直接衝擊了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基本孝義。為消弭彼此的衝突,以延其慧命之傳續,佛教於是展開了與儒家調和的過程,最後則形成了以重孝為特色的中國佛教。
  本論文計十一萬餘言,以「中國佛教的孝道思想」為研究主題,茲謹扼要簡述各章內容大要如後: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別敘述本文研究動機、主題、方法,及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儒佛孝道思想之比較:首先詳述儒家孝道思想之內涵,並與佛教孝道思想作比較,以突顯彼此的差異性,藉此說明為何傳至中國的佛教須特重「孝道」,以適應傳統儒家社會。
  第三章,佛教尋求與儒家孝道思想契合的途徑:主要的方法計有:翻譯或注疏有關的孝道經典;編造「疑偽經」以強調孝道;撰文辯護,以及創新傳教方法,並以「目連救母」故事為證。祖師大德以兼負如來家業為職志,展開一段長期的奮鬥過程,最後終於能在孝道觀上開花結果。而「目連故事」的宣揚,則是佛教重孝的最佳例證。
  第四章,佛教的報恩思想-從生命的歷程談起:佛教的孝道觀主要源於報恩的思想,本章主要依據《佛說入胎藏會》及《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內容,細數父母長養哺育之恩情,並歸納出子女實踐孝道的方法,及孝道的功與過,以資惕勵。
  第五章,結論:總結儒佛孝道思想差異主要源於人生觀的不同,並且概述全文精要。
  最後以中國佛教孝道思想的時代意義作結,將儒佛孝道思想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望人人皆能知恩、感恩、報恩!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