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302-07 
論文名稱佛教迦陵頻伽鳥之研究
研究生張水財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邢福泉
年度87
地區台灣
提要  迦陵頻伽鳥曾是唐宋淨土變中常見之瑞鳥,迄今卻鮮為人知。本研究之目的是冀求對佛教內迦陵頻伽鳥之涵意、象徵,及其圖像之來源、流行於唐代之因素,與對後世之影響等,能有深入了解。
  迦陵頻伽鳥之音譯名頗多,意譯名則有好聲鳥、妙音鳥……等,音聲美妙為其最大特色,只有佛音能勝之,故佛教經典中常以其妙音譬喻佛、菩薩說法議論之音。而其於卵中能鳴之特性,則常被用比喻菩提之功德勢力與智慧。此鳥在唐代佛教法界內之特性,可依其所在之世界分為兩類:(一)於娑婆世界者,為中瞋恚、多欲心性之眾生所轉世,其中生於「離險岸天」者,乃因生前曾受雇造作佛教工藝,故受天界享樂之果。(二)於極樂世界中者,則為彌陀所化作,專為彼界眾生說法。佛教藝術中其造型是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鳥之相,目前於中國境內所發現之年代最早者,推定為東魏武定七年(549A.D.)所作。以之與中、印兩地原有之人頭鳥神比較,發現其圖像乃轉化自印度緊那羅人頭鳥之形,而非源於中土。
  至於其圖像何以能興起於盛唐成為「美音說法之鳥」的象徵?乃與西方淨土信仰興起、高僧註經影響、觀想法門需要、西方淨土變盛行、淨土宗傳法方式及樂舞禮佛文化等因素有關。總體言之,隨時代演進,迦陵頻伽鳥之美音等級從姚秦時之「勝餘鳥」、東魏時之「勝一切音聲,唯除佛音」,終提升至隋代之「可譬佛聲」。而其圖像象徵意義則從東魏之鳥神王意涵,晉升至明代時之「不異彌陀法身」,臻於法界最高品位。其影響所及,即唐後其圖像流傳至西夏、日本等國並大為風行,宋世以後,方才逐漸式微,趨於消失。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