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蕅益智旭儒佛會通思想研究
研究生李秀文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張曉生老師
年度97
地區台灣
提要  蕅益智旭(以下「蕅師」稱之)在佛法上取得真實而豐碩的成果後,又重提儒學。其融通儒佛的初衷,是將儒學視為佛學入門之徑,以「心性」為基礎。此心性即是「介爾現前一念」,為萬法的起源,亦即儒釋的根源。再者,儒學和佛法皆談以權顯實、以跡約道,都可為明心見性之途徑。所以,無論談佛還是釋儒,蕅師都處處強調「消歸自心」,力圖「發現本心」,更以躬身行持和篤實修學,為後學樹立了軌範。本論文共分五章,以蕅師儒佛態度的轉變為線索,對其《論語點睛》儒佛會通思想的發展、旨趣和內涵、及其個人與明末佛教復興關係作一探討。第一章緒論,探討蕅師《論語點睛》思想與《論語》原有義理儒佛交涉的情形,進而分析其詮釋方法、並討論互相符合呼應之處,這屬本論文內緣的研究;再以蕅師的義理解讀在解儒、解佛背後,實際展現之內涵及對當代及後代儒學詮釋之影響,這屬本論文外緣的研究。第二章論述明末學術思想環境,由社會、政治及學術外圍環境說明影響明代《論語》學發展的重要因素。第三章析論《論語點睛》,從心性論、修養論、實踐論來分析蕅師透過對《論語》的詮釋,將儒學與佛學加以會通。第四章探討蕅師儒佛會通思想的價值與影響,並藉由儒佛會通的生命哲學,筆者將其運用在生命教育教學之可行性與成效性。第五章結論,討論儒釋根本精神之差異造成儒釋調和論上的困難。如果想對一代大師充分了解,不能僅停留在文字上面作功夫,該將其理論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所謂「禪者佛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身、密者佛意、淨者佛土,若能識取自心,佛祖之道盡矣!」這也是蕅師的中心思想。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