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5-29 
論文名稱臺灣原住民的解放:過程與神學反省
研究生張哲民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武金正谷寒松孫大川
年度88
地區台灣
提要  本篇論文主要在於透過「批判性詮釋學」的方法,探討臺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形成的歷史性結構因素,並藉由對於原住民社會運動的反思,引伸出一個在思考上的重大跳躍點──即我們往往是從人道主義的關懷出發,卻又總是落入人道主義的有限與極端之中。如此,本論文將我們對於人本生命尋求「真實解放」的反省與實踐訴求,更進一步地深入到對於「人性」與「超越性生命終極意義」的反省中。而基督宗教在原住民社會運動中積極扮演的聖經社會運作角色,不單單使得原住民傳統宗教信仰中──那早已逐漸解體的神聖性社會支持,獲得重建與轉化,更使得臺灣原住民在漢人強勢族群文化的同化下,獲得了反同化的異文化主體存在性。
  在〔方法論〕的應用上,我們首先藉由對於「語言」的反思,逐步引證人類彼此之間倫理關係的先天隸屬性質。這種「倫理性的同屬關係」,一方面凸顯出人類受到其特有時空「先前理解」的影響,將不可能具有完全的「客觀中立」。而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倫理關係的相互介入,更使得語言不僅只是做為一種溝通的工具,更在於其如何能夠藉由「他者」的「繞道式反思」,相互意識到自我的主體存在性與共同既成意識的有限性,以及之所以形成的社會結構的不平等關係。於此,真理的追尋與締造,便在如此的開放性交談與行動中,成為眾人之事。而語言「意指性」的那個「希望所指」,更藉由宗教性語言的「神學詮釋」,使得我們在慨然於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竟充滿如此之多令人無力的情境之後,仍能繼續肯定生命存在的終極意義。如同攀登高山,尋求黎明曙光的人們,即使看不見日出東方,卻依舊能夠肯定太陽必在雲的後方。
  批判性詮釋學的運用,使得我們在〔第一章〕中,結合人類學與批判民族誌的研究成果,重新建構一個新的歷史場域;特別是自十七世紀以來,東、西方列強殖民勢力對於我們原住民傳統社會、文化的侵入。並緊接著在〔第二章〕中,應用馬克斯社會主義對於資本經濟社會體制的批判,分析臺灣原住民如何在如此「進步、發展」的物質生活「量變」中,轉為對於自身文化生命否認的「質變」。而基督宗教此時對於列強各國「發展主義」的背書,更使得各列強國家官僚,以自身「開發」立場來促進「發展」的進步論調,獲得了神聖的合法性支持。
  〔第三章〕的重點,在於論述原住民或非原住民知識份子如何看待我們原住民如此「異化」生活的事實。他們藉由文字語言的創作與隨後的社會行動實踐,引發了有別於民國70年代初,臺灣其他發自於漢文化體制下「爭出頭天」的社會政治運動。原住民社會運動的發展,除了仍保有不可避免的族群利益爭奪外,更有其象徵、抽象的歷史文化存在權與主體歷史詮釋、決定權的濃厚意味。
  〔第四章〕的論述,在於引伸〔第三章〕中,原住民社會運動發展的困境。而重大的「思考跳躍」,使得我們得以轉向臺灣原住民社會運動的「第四趨勢」──即「臺灣原住民解放神學」的重要發展契機。並得以確認宗教並非如同馬克斯社會主義中的全然「反動」,因為真實信仰的超越性質,在語言的意指性上,始終能夠在人類追尋真理的旅途中,引領人們自覺到自身創建之社會文化的有限性。換言之,在信仰的光照中,人類能夠對於自身參與的歷史,提出批判與改革的回應,而使人從「異化」走向「非異化」。
  於此,從〔第五章〕開始,我們將論文寫作思考的重點,放在臺灣原住民解放神學詮釋體系的內容運作上。而針對大部份原住民是基督徒的事實,我們將反省首先關照在教會應當以何種態度面對我們原住民在社會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種種痛苦實況。特別是教會該如何面對社會眾人之事──即「政治」。教會如何在「世俗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兼顧到人們實際的社會生存需要,而在推行社會公義的過程中,仍能不失其超越與神聖性質。
  縱然我們將明顯地發現臺灣原住民解放神學的實踐優先性,然而,正確的實踐仍有賴正確的思考。返回自身的批判性詮釋,使得我們必須不斷重新看待、檢視我們的存在立場。「詮釋學的循環」使得我們在〔第六章〕中,將解放神學的實踐重新回歸到普羅大眾的生活與意識化啟蒙中。詮釋權的回歸基層,不僅能使得我們得以挑戰「惡性權威」的干擾,更能使得基督信仰真實的紮根在多元的生活之中,而非單一的抽象理論上。於此,在〔第七章〕中,筆者在對於此生命終極意義──耶穌基督──的皈依下,提出一個明顯具有個人生命時空歷程與基督宗教色彩的反省,為回應筆者在這幾年的研究實踐中,所有的一些生命感受。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