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501-01 
論文名稱三論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論題之解析
研究生廖鍾慶 
校院名稱香港 
系所名稱新亞研究所哲學組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劉述先
年度64
地區香港
提要  壹、論文題目三論宗般若思想的主要論題之解析
  貳、直接參考資料
  1. 般若心經,2.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3.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4. 寶積經,5. 中論,6. 十二門論,7. 百論,8. 大智度論,9. 入中論,10. 肇論,11. 二諦章,12. 大乘玄論。
  參、論文宗旨
  以現代高度分析性之語言與哲學方法對傳統之大乘佛學中的般若經論底主要論題作一客觀的解析,透過此解分析,將此一系佛學之哲學性格與思想內涵展現出來,復將其與中國大乘佛學之各主要宗派的交涉及關係加以闡述,最後是內在於此系思想之本身而估斷其精義之所在。
  肆、論文之形式結構與撰述方式
  1. 形式結構:全文共九節,加上參考書目共十部分。
  2. 撰述方式:原文每節中之註語均置於每節之後,避免與原文每節之內容過份疏隔;與原文有關之參考書則詳列於文末參考書目內。
  伍、全文大要
  一、導言:此節對佛教思想由印度傳入中國之經過,作一歷史性之陳述,並明中國對佛學吸收、消化之艱困過程,並敘述大乘般若經論之思想乃佛學中最早為中國人所具體地了解者,亦為最早於中國生根者。
  二、因緣與無自性:此節解析此一對概念之哲學涵義,並闡述二者之關係。大小乘佛學最根本的理論是「緣起」,所謂緣起的理論,即指一切法均依因待緣而現起之謂,依因待緣之一切法,則不能由自己來決定自己而不自在,由此思想,即函著一切法均無獨立不變之實在性,意即一切法皆無自性之謂。
  三、空與假名有──真俗二諦之關係:此節主要解析與處理空與假名有之相互關係,並明即空而安玄真諦與即假名有而安玄俗諦,進而闡述二諦之奧義,與二者之關係。由一切法依因待緣而起,引申分析得出「一切法無自性」,邏輯地可引申分析得出一切法空。空是因緣生法之本性,是理;就因緣生法寫「有」而非一般意義之無或不存在言,是事。由於此「有」非決定的有,不可執實,只能以言語而方便施設,故名之為「假名」。空與假名有並不相礙,故即空而安玄之真諦與即假名有而安玄之俗諦,亦不相礙,此二諦之安玄,只是言詮上之分別說,於本質上並非邏輯地排斥的一對概念。
  四、智與識之對揚──論無限心與有限心之效用:此節闡述智與識之別,進而析論無限心與有限心之效用。智指般若,乃佛與菩薩所呈顯之獨特智慧;識指六根取六塵而有之了別作用。這種了別作用對應般若言,是一種虛妄而不如實的認識活動,此乃顛倒之眾生所具有的。般若相應於實相,識相應於經驗現象,般若與識是異質而異層的,實相與經驗現象亦然。由般若之殊特作用,轉成實體性的心言,是無限心,佛菩薩即是能朗現此無限心,而成就般若、澈證諸法實相者。由識之虛妄取者言識心,此識心是有限心。但在此系之佛學思想言,眾生之有限心與佛菩薩之無限心,並非截然兩界,眾生亦潛具此無限心,只是隱而未顯而已,通過修道的工夫,眾生亦能全幅朗現此無限心而成就般若、澈證諸法實相,而解脫成佛。
  五、成佛道之二門與二空、二忍:這是此系佛學思想之修道工夫的理論,一般解析此系思想者最忽略的一部份。二門是福德門與智慧門,此二門為成佛道者必經之道路,二門之實踐至極以澈證二空解脫成佛為其具體內容。二空指眾生空與法空。對應二空,修道者的主觀態度最為先行的是二忍。所謂二忍是指生忍與法忍言,忍者,信受忍可之謂,信受忍可是修道歷程始點上當有的態度,透過此,而落實於二門之具體實踐,則最後能澈法源底,而證二空得解脫成佛。
  六、中道論──八不中道:緣起有與畢竟空之空有不二,正面地顯示了緣起性空一義,但眾生根於識心而即就緣起法而執行種種定相。而著有迷空,此種種定相,依般若學列述為八,即:生、滅、常、斷、一、異、來、去,將此八相四對加以否定即成八不,八不分成四對,每一對均代表一邊,生是一邊,滅是一邊,常斷、一異、來去亦然;不落二邊便是中道,所謂中道,即由雙遮而顯,不落二邊之行即是中道行或行中道,必如是,方能於戲論中超越出來。
  七、涅槃義之考察:此節是解析涅槃之哲學涵義。涅槃是究竟寂滅之義,先明涅槃與世界,不一不異的關係,進而處理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關係,最後闡述涅槃如化與不如化的關鍵性所在,並指出此系佛學思想在求離繫縛得解脫之無餘涅槃為其最後之歸趣。
  八、般若學與其後之中國大乘佛學各主要宗派之關係:此節主要指出僧肇之不真空論,吉藏之四重二諦與三中道、天臺宗之三諦說、法相唯識宗之三性三無性、與賢首之六相,均是由緣起性空一義而分析出來的玄論。最後指出此系佛學與虛妄唯識系統、性起系統(華嚴宗)、性具系統(天臺宗)之異同所在,隱示華嚴、天臺之思路仍順印度大乘佛學宜有之轉進。
  九、結論:最後一節將前八節作一歸結性的說明,得出二義以概括此系佛學思想之全部義蘊,其一是緣起性空一義,其二是觀法上的體法空,並指出此系之全部經論均環繞此二義而反覆陳述,最後明示契接其思想之進不在知解而在實踐。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