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中「真妄和合」思想的探討
研究生廖宮凰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張瑞良釋恆清
年度93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以《大乘起信論》的「真妄和合」思想為研究主題,通過《起信論》註疏家法藏大師所提出的詮釋架構及觀點—「真如不變隨緣、無明無體即空有用成事」,掌握「真」、「妄」一體兩面的關係,進行深入而有系統的探討與分析;文中包括「真妄和合」觀念之探原、「真妄和合」思想成立之基礎,與「真妄和合」義理的實際功能,以及其落實在現象層面上的運作方式。最後,再從與《起信論》之相較中,突顯出法藏詮釋之特色與價值。「真妄和合」,顧名思義,涉及真實與虛妄間關係的探討。此一思想的發展,大略是從早期如來藏系經典《勝鬘經》,以如來藏為對象,提出法身與煩惱之離而不離的關係開始;之後,《楞伽經》結合唯識思想,則提出染、淨和合的「如來藏識藏」觀念;到了《大乘起信論》更直接以「眾生心」為對象,探討清淨自性與煩惱染汙之間的關係,而提出「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的「阿黎耶識」觀念,繼續加以說明。雖然這些說法,都在解釋、說明真實清淨與虛妄染汙之間的關係,但是,各自所強調的方向與重點,則有所不同;其大致的趨向是:從強調染、淨分離的主客關係,轉換成強調性相不離的和合關係。
  至於法藏註疏《起信論》時,乃特別將「阿黎耶識」釋之為「真妄和合識」,並且從本末一體、性相融通的立場提出「真如不變隨緣」、「無明無體即空有用成事」的觀點,分別由真實和虛妄二個面向來說明「真妄和合」的成立基礎。具體而言,由真實面來說,「不變」必須搭配「隨緣」,亦即心性不生不滅,而相應於心的相用則是隨緣生滅變化:是為「真妄和合」之一義;從虛妄面而言,「有用成事」必須搭配「無體即空」,然後才能成立「妄真和合」的說法。此外,還認為在生滅門中「本覺」之清淨功德,可作為「真妄和合識」之功能與作用,得以開展的基礎。
  在「真妄和合」成立的前提上,真妄和合之阿黎耶識,中含「覺」與「不覺」的功用,乃皆是真、妄和合之後的結果。所以法藏透過分解之方式,由「真」、「妄」一體兩面的角度,分析「覺」和「不覺」所呈現出來的淨用和染用:就「依真起妄」的染法形成過程,乃是真如顯現、無明為助緣的真如緣起歷程;而就「息妄顯真」的始覺返流過程,則強調眾生內在的本覺熏力以及妄法在息妄過程中所具有的積極作用。
  然而,不論是《勝鬘經》、《楞伽經》、《起信論》或是法藏,皆無法圓滿說明「清淨心有染」的難題。筆者以為,原因是此問題設立的意義和價值,不只在於如何去解釋,而在於其乃是眾生得以透過思惟而澈悟實相的一個實踐方法和路徑。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