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研究生陳建宏 
校院名稱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吳振漢康豹
年度93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所研究的範疇為臺灣區域史,選擇地點為桃園縣大溪鎮,試圖以該鎮的重要寺廟-「普濟堂」作為研究地方社會的主軸,並針對一間「地方公廟」之形成過程進行探究。在研究其興起因素及發展策略時,本文所觀察的視角著重於其整體性及長期性的變化,從自然環境、土地拓墾、祖籍群分布、人口結構、產業交通、宗教活動、地方菁英以及一般民眾的生活型態等等問題入手,探討普濟堂興起及發展之時空背景與社會概況,並將其置於社會經濟結構的長期發展脈絡下論述,一方面希望釐清寺廟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藉此呈現出當地宗教活動的地域特色。
  從筆者所掌握的各項資料看來,普濟堂之興起應是得力於日治初期極盛的鸞堂活動,而幾位重要地方菁英亦扮演極重要角色,尤其是從鸞堂轉換為地方廟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領導階層產生了大幅變動。而在廟宇建築落成後,呂建邦、江健臣等建廟發起者,卻取代了原有的鸞堂成員,順勢成為普濟堂的經理人,而江、呂兩家的影響力甚至延續到下一代。
  隨著普濟堂祭祀範圍的不斷拓展,宗教活動的持續熱絡,至民國五十年代的廟宇重建之際,普濟堂的緣金來源及祭祀網絡均已涵蓋大溪全鎮,進而成為大溪境內的地方公廟。至於大正年間肇始並延續至今的關聖帝君繞境活動,則成功地將該廟的宗教活動與地方社會結合,透過各社團的表演活動,使得境內不同性質的居民齊聚一堂,加以繞境活動每年之定期與反覆操作,使其深植人心,進而轉化為大溪本地專屬的「生活經驗」,並形成維繫普濟堂與居民之間情感的重要管道。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