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
研究生宋雲鳳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俊威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唐顯慶元年(A.D.656),玄奘大師回國後譯出大量的經論,其中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mahāvibhāşa-cāstra),是一部全方位的佛法論書,內容幾乎囊括了部派時期說一切有部(Sarvāstitva-vādin),以及其他各部派間,所有佛法相關論點的討論。
  「世第一法」(Lokāgra dharma)這個名相,直到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造《阿毘達磨發智論》(Abhidharma-jñāna-prasthāna-cāstra舊譯為犍度論),加以詳細闡述;《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繼承《發智論》的論說系統,在第一蘊第一納息更廣泛、深入地加以論述,可見說一切有部有將此一論題做為自部特色的意圖,其地位之重要自是不言可喻。
  廣義的「世第一法」的內涵,從基礎的修行起始,一直到證入「世第一法」時的這整段過程,是說一切有部修行法門的總集。劃分為煖(uṣma-gataḥ),頂(mūrdhānaḥ),忍(kṣāntiḥ)和「世第一法」(lokāgra dharma)四個又名為四決擇分(catvāro nirvedha-bhāgīyaḥ)的世間修所成慧,此為內心的修證階次分別;具體的修行法門,則包含了當時佛教全部的重要修行方法:不淨觀、持息念、念處住、三義觀、七處善等等。如此依次進展而達到超凡入聖的世間、出世間臨界高點,最後得「世第一法」而等無間(samanantaram)證苦法智忍(duḥkhedharmajñānakṣāntiḥ),脫去凡胎合於聖流,進至色界,投入須陀含果的聖人之列。
  本論內容主要論述「世第一法」的七門內涵及入「世第一法」前的基礎修行法門,同時對於「世第一法」的起源;論書間對界繫的爭議;部派之間對於本法一心及多心、尋伺問題、退或不退的探討,是本論主要處理的論題。
  「世第一法」(lokāgra dharma)七門分別之內涵為:(一)心、心所法為等無間(samanantaram)入正性離生。(二)「世第一法」的正名。(三)「世第一法」何界所繫?(四)「世第一法」有尋有伺。(五)「世第一法」樂根相應。(六)「世第一法」為一心或多心?(七)「世第一法」退或不退。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