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佛教法師出家時經歷親人態度的因應與適應之研究
研究生周麗玲 
校院名稱臺北護理學院 
系所名稱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張宏哲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研究以現象詮釋學取向探討佛教法師在出家時面臨親人態度的因應與適應,研究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方式收集資料,共訪談19位出家法師,資料以蔡昌雄(2004)提出詮釋現象分析的四個層次進行分析,經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嘗試建構出佛教法師在出家時面臨親人態度的因應策略的運作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佛教法師在接觸佛法後,產生心靈層面的體會,進而有行為、思想的轉變,當信仰轉化成信心,確定性,而選擇自己成為一位弘法利生的佛教法師。本研究法師的出家動機,歸類有:宗教靈性及生命意義追求的出家動機;利他的出家動機;體證到人生苦、想脫苦或佛法美好而出家動機;想跳脫輪迴或出離煩惱的出家動機;榜樣與模仿的出家動機;為懺悔報恩出家;與自心相應而出家等之出家動機。
  在決定出家成為佛師法師過程,其親人有「尊重、贊成」與「反對、不贊成」不同的態度,採尊重、贊成態度的親人會主動與法師討論及協助出家決定事宜。而持反對、不贊成態度的親人,在情感方面顯示有傷心、悲哀;憤怒、恨、生氣、厭惡、指責;害怕、恐懼;愧疚感與自責;失落;驚嚇;擔心、不捨;痛苦、無助;無奈等反應,研究並也顯示持反對態度的親人,部分出現因思念法師而生病之生理反應;認知方面有:困惑、不相信、無法接受、被拋棄、失敗挫折感、認為法師是被騙、受威脅或受害而出家;行為反應主要以各種不同方式來阻止法師出家。
  對於親人的態度,法師採取了因應,本研究將法師的因應歸類共有:「以己方意見為主」、「以對方意見為主」、「以己方與對方意見為主」、「無社交(不涉及他人)因應」、「實踐佛教的宗教思想」五項的因應類別。而影響法師因應策略選擇的主要因素歸類為三個面向,1. 個人面向:出家動機強度;2. 道場面向:道場的處理方式、依止師父的影響、師兄弟的經驗;3. 家庭親人面向:親人的情緒等反應、與親人的關係、重要親人如:父母、子女是否需要照顧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本研究依此建構佛教法師在出家時面臨親人態度的因應與適應的運作模式。
  本研究經研究結果分析後,進行親人態度轉變的原因、法師對親人的感謝與愧疚、辭親割愛出家這條路等深入討論,提供研究結論及相關建議,予相關處境的後人及單位之參考。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