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沙鹿玉皇殿神聖空間內涵之探討
研究生林瑞傑 
校院名稱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周國屏
年度93
地區台灣
提要  有鑑於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多將焦點偏重於媽祖、王爺及土地公的研究,至於俗信神格較高的玉皇大帝信仰的研究則是較少著墨,因而本研究以沙鹿鎮玉皇殿為主題,首先從歷史的脈絡來探討玉皇殿在創建過程中,宗教信仰如何凝聚信眾的向心力,再經由各時期的文獻及統計資料,配合深度訪談資料,來釐清玉皇殿的影響區域及其信徒分佈的範圍。同時,探討信徒的祖籍、水利設施的修建與廟宇的關係,透過壬子年醮祭、每年安太歲、拜斗、消災等宗教活動,來界定玉皇殿神聖空間所涵蓋的範圍,藉由宗教活動的進行來探討信眾與廟宇的互動,並經由存在空間的觀念來檢視居民的生活場域,及其營造的神聖空間之內涵與意義。
  本研究是以「存在空間」為主要內涵,透過居民群體意識的投射、形塑而建構的「神聖空間」,藉由「神聖物」的設置與否,作為劃定界線的依據,配合融入漢人傳承的太極陰陽學說「常與非常」概念,以沙鹿玉皇殿壬子年(民國61年)的建醮祭典,及週期性的玉皇大帝神誕與安太歲等宗教性活動為例,彰顯出五十三庄居民共同擁有的神聖空間。
  早期五十三庄先民與自然奮鬥求生存的農業拓墾過程中,當面臨缺水與旱象頻仍的挫折時,玉皇大帝信仰能彌補先民心靈上的空虛,並在精神上獲得寄託,同時,玉皇殿長期以來,扮演著團結鄉里、繁榮地方、安定民心的重要角色,是凝聚人群向心力的精神力量。在清朝的族群分類械鬥衝突中,五十三庄地區成為以泉州人為主的生活空間,藉由玉皇大帝信仰,各角頭的居民經由宗教活動的參與而獲得溝通與聯繫,彼此生活得更為和諧圓滿。
  玉皇殿的主祀神為玉皇大帝,為至尊至上的眾神之首,如皇帝一般擁有嚴密的眾神官僚組織,是天下萬物的仲裁者,缺乏每年週期性的繞庄、巡境與安置五營的宗教活動,無法明確界定其影響的地域範圍,本研究僅能從壬子年的慶成五朝清醮中,由參與建醮的居民所分佈的村里,來確立重建時玉皇殿神聖空間的範圍。
  壬子年(民國61年)的五朝清醮屬於「慶成醮」,是典型的重建聚落內中心點的宗教儀式,重新肯定玉皇殿為神聖的中心,當寺廟重修時必定損及龍脈,因而以「安龍謝土」儀式奠安龍神,重塑建廟時的風水。建醮祭典中安排五湖四海水醮及火醮,常見於臺灣南部地區的建醮,且多為靈寶派烏頭道士慣用,而本次建醮的曾道長屬於正一派的紅頭道士,理應較少安排,可能與海線地區地勢低窪,每逢豪雨或颱風常成水鄉澤國有關,同時廟宇的的主要建築屬易燃的木造結構,深怕祝融為虐,或因入境隨俗,而加入該兩項科儀,形成此一特例。
  為達到與世俗的時間有所區隔,建醮期間依據慣例,訂出不同於平時的齋戒及封山止海規定,此即是「非常」的規則,在醮祭期間,所有的居民儘量遵守規定,藉由在心靈及行為舉止方面的調適,以迎接建醮祭典的來臨。信徒由平常的身分、地位,經由儀式而進入非常的時空中;另一方面,各角頭藉著不斷的溝通、協調取得共識,人群也獲得凝聚、整合,進而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
  玉皇殿壬子年的慶成醮與甲寅年(民國63年)的平安醮,在此「非常」的時間裡,道士在玉皇殿的廟內搭建內壇,不斷操演道教的科儀,目的在確立玉皇殿重建後的神聖性。沙鹿玉皇殿是五十三庄地域的象徵性、儀式性中心,為居民內心的神聖中心,是精神上的寄託與歸屬。設置在醮區外圍象徵四方的平安君及表代各角頭的神壇及拜亭,則是依據漢人所傳承的宇宙觀所展現的,藉由平面君的安奉地點作為邊界,燈篙、醮旗、佛旛等旗幟確立醮區的範圍,明確畫出五十三庄的範圍即是「神聖空間」,代表此地區為神明能護佑所及的安全境域,從而建立一個「中心-四方」的存在空間,作為居民賴以生存的場域,在傳統的農業時代是如此,甚至是現代社會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玉皇殿的神聖空間就其本質而言,實乃以五十三庄全體居民為主體,彼此間互相認同,凝聚向心力,以居民共同的主體意識對其居住的空間加以投射及抉擇後,所展現出來的「存在空間」。五十三庄是當地族群為了安身立命創塑的「所在」(place),居民依循共同的存在意願與文化價值觀,在玉皇殿壬子年的建醮祭典中,透過安置各種經宗教儀式後的神聖象徵物,明確標示出聚落的範圍,使聚落成為居住者主觀上認定的安居空間,此地域範圍不再只是行政區界線,對居民而言,是具有特別的意義的。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