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506-01 
論文名稱教下三觀與宗門三關
研究生吳登臺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巴壺天黃振華
年度69
地區台灣
提要  引論
  在中國傳揚的佛教宗派,總有十三宗之多。關於教理研究方面的宗派,常稱之為教下。教下各宗派雖一樣稱為「某某宗」,而禪宗則獨得「宗門」之名。禪宗的典籍上每每「宗」、「教」對舉,宗即指禪宗,教即指法相唯識宗、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等。
  三論宗或稱為空宗,法相唯識宗或稱為有宗,空宗未立空、假、中三觀,為本文所不論及。有宗雖立三觀,但所言阿賴耶思想乃是徹底的漸教,無頓的可能,亦為本文所不論及。
  天臺宗設立空、假、中三觀,相應於此,華嚴宗亦立有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本文所論三觀,即以此二者為限。
  禪宗方面根據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一文中,分禪門為三宗: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在三直顯心性宗又分為二類,經牟宗三先生判第一類為惠能禪,和天臺教相應,第二類為神會禪,和華嚴教相應。本文既只討論華嚴,天臺兩教的三觀,而華嚴天臺兩宗又只和神會禪、惠能禪相應,故本文亦只討論神會禪和惠能禪的三關。並進一步言兩教下的三觀和兩宗門下的三關及其一一對應的關係。
  宗門三關,又稱之為三句。清朝以前的禪師,往往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到有「三關」而已,至於三關是那三關?見地、境界如何?對這些問題絕少敘說。清朝雍正皇帝有一篇序文,才詳盡地對三關有所論列。他稱三關為初關、重關、末關,大體上是沿襲禪宗叢林流傳下來的說法。
  唐朝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撰「禪源諸詮集都序」,主禪教合一。宋朝天臺宗法登著「圓頓宗眼」,也有禪教合一之論。牟宗三先生對宗密、法登的禪教合一論各有批判修正,而亦歸結於禪教合一。但是,前賢對於禪教合一這個問題,只是視為現成地排比配對,本文則要追問,禪教合一之所以可能的理論根據何在?從那方面來談禪教合一?
  前賢所論關於禪教合一的方式,大體上是把禪教各分為數類,然後一一配對相應。所相應之教即是能相應之禪先行假定的理論基礎。能相應之禪即為所相應之教在不立文字、機用棒喝等種種作用下簡單化的表現。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討論:一是化法、存有層方面的理論基礎,一是化儀、作用層方面的理論基礎。關於禪教在存有層方面如何比配合一的問題,前賢闡發較多,因此不列為本論文的討論主題。本文本論計分四章,除第一章先區別存有層和作用層,並簡略討論禪教在存有層方面合一的理論根據這個問題外,二、三、四章都用來討論禪教合一,在作用層方面的理論根據。第二章談教下三觀,並約之于五十二階位。第三章談宗門三關,並試把三關分為界內三關和界外三關。第四章正論三觀和三關的對應關係,一方面是從神會禪、惠能禪之性格不同來談,一方面從如來禪、祖師禪之高低不同來談。最末章為結論,從存有層和作用層兩方面來檢討,兼論及:雖拆為三觀和三關,並無礙其為頓教、頓禪。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