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305 
論文名稱文化、空間圖式及東西方的建築空間
研究生王貴祥 
校院名稱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吳煥加
年度1996
地區大陸
提要  早期文化中基於太陽崇拜等原始觀念之上的神話、巫術,及神聖數位,隱蘊了這一文化中的某些空間觀念。經過一系列文化抉擇,這些觀念固化為某種抽象的空間圖式,並滲透到各個方面,尤其是建築方面。將建築空間與某種超自然力相聯屬,是古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以小而封閉的密室為神靈所居的至聖空間(精神空間),奠定了中世紀基督教堂空間的觀念基礎。中世紀西方人觀念中的邏各斯的"精神張力"、容納盡可能多的會眾的實用需求、對獻給上帝的頌歌的聲音效果及對所謂"真光"的不懈追求,使教堂內部空間得以不斷拓延與膨脹。以隱秘的"中胎"為核心(種子空間)的佛塔與佛造像,呈不斷膨脹自身的趨勢。而佛教殿堂內部空間的擴展,是由包容其中的佛造像與佛塔的不斷增大所造成的撐張力形成的。中國古代建築以"風水術"之"穴"作為與超自然力的接合點,主張"便生,與"適形"(氣空間),缺乏對於外部體量之高聳與內部空間之深廣方面追求的動力。但在群體空間組織上,又追求一種容天納地、依山控河、中心四達的"大壯"之勢。西方文化中固有的對建築的功能性作用與紀念性品格的重視,對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空間組群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中世紀修道院的Cell空間,也對西方建築的空間組織方式造成了某種影響。歷來的佛教建築在空間組織上似乎本沒有一定之規,然而,正是這各各不同的佛教建築組群,卻透析出佛教曼荼羅所內涵的環繞中心、四圍布列、周邊護衛的"聚集型"空間的本質性特徵。內涵在中國儒-道思想中的對於天地(陰陽)和合與宇宙(社會)秩序的向往與追求,使得傳統中國建築組群透析出一種"宇宙圖案"式的和諧感與秩序感。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