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漢唐間儒道佛倫理關係史論
研究生耿敬 
校院名稱華東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古代史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吳澤
年度1995
地區大陸
提要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是一個以儒家倫理為中心,儒道佛三家倫理由矛盾衝突到吸收融合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中國長期的封建文化是以倫理為中心,從社會秩序到家庭關係,都是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儒道佛三家的倫理道德觀念,自佛教進入中國伊始和道教形成之初,便產生了分歧與矛盾。此後,隨著矛盾衝突的發展,曾幾度引起三家學者大規模的爭辯和討論。在這種爭論中,儒道佛三家倫理的關係主要是遵循這樣幾條綫索進行發展。第一,儒道兩家雖也存有倫理觀上的分歧,但在反對、批駁佛教倫理上,却始終站在同一個戰壕中,以維護中國固有的傳統倫理的正統地位。儒道兩家的學者之所以要反對佛教倫理,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著狹隘的排外心理,但主要還是為了維護以儒家倫理為其官方倫理的宗法封建制的統治秩序。第二,也有許多學者對佛教倫理采取了寬忍、吸納的開放態度,對佛教倫理的某些內容加以接受,以補充儒道倫理之不足。因此,整個魏晋南北朝隋唐時期,雖然三家倫理間的衝突矛盾始終存在,但主張調和的輿論却更盛。為穩定封建的統治秩序,統治者們也對佛教多采取利用的態度。第三,針對儒道兩家在倫理觀上的詰難,佛教始終回避矛盾的激化,而是以自己不懈地努力去彌合彼此間的矛盾,使其倫理觀念逐漸被中國傳統倫理所接納。第四,儒道間雖在反佛的立場是一致的,但其倫理上的分歧仍然大量存在。儒道兩家倫理思想也是在相互間不斷影響、不斷吸納的過程中趨于融合。
  本文便是以史論的方式,對儒道佛三家倫理關係的發展變化加以研究探索,以求對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進行較系統地分析和反思。
  第一章:對印度的佛教倫理予以闡述和分析。佛教倫理思想是在奴隸制時代印度社會的種姓制發展、婆羅門教衰落、各種社會思潮興起的時期形成的。佛教獨特的倫理思想是對印度當時社會矛盾的反映。佛教倫理思想不斷地作用于印度社會,幷在阿育王時期通過王權的力量得以進一步深入到印度的各階層。
  第二章:佛教倫理進入中國之時,中國本土已經具有了適應宗法封建制的系統的儒家倫理,和正在形成中的同樣明顯具有中華民族特性的道教倫理。佛教倫理的最初介入是依附于道教而完成的。同時,東漢時期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和儒家傳統思想正統地位的動搖,也為佛教倫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第三章:六朝時期是儒道佛三家倫理矛盾衝突最激烈的時期。早在東漢末年成書的《理惑論》中就反映出儒佛倫理自始至終存在著的根本性的分歧與對立。隨著矛盾的展開,儒道佛三家主要就“沙門不敬王者”“沙門袒服”、“夷夏之辨”、“神滅與神不滅”等論題,進行了廣泛的辯論。
  第四章:隋唐間,儒道佛倫理的衝突雖仍然存在,但已不似六朝時期那麽頻繁和激烈。主要的衝突只有“傅奕的反佛”、“佛道先後之爭”和“韓愈的反佛”等三次。
  第五章:雖然儒道佛三家倫理不斷衝突鬥爭。但有更多的人却在極力將三者加以調和,主張三教合一、三教幷用。為此,最初便產生了“格義佛教”。其後,社會各階層皆有力主調和的代表人物,其中有魏晋名士、東晋名僧、封建帝王和北朝大儒。此外,一些佛門僧侶亦以偽造“疑經”的方式來調和儒佛倫理。
  第六章:隋唐以後,儒佛倫理的調和,已從以佛教倫理要適應儒家倫理為出發點,進而轉為以援佛入儒、改造儒學、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為其出發點。為此,柳宗元提出“統合儒釋論”,李翱推動了心性理論的調和。同時,也出現了調和儒道的禪宗倫理。
  第七章:道教倫理與儒佛思想間不僅存在著分歧,同時也有著相互的影響和融〓。道教倫理是在先秦道家倫理思想的基礎上轉化而成的。道教倫理雖然與儒家倫理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但在其形成與完善過程中也吸收了大量的儒家倫理思想。道教倫理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反之又對佛教的修行論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八章:儒道佛三家倫理思想的吸收與融合,還表現在儒家人性學說與佛教的佛性學說的相互浸透、相互影響上,幷且影響了道教道性論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章設三節分別論述儒家的人性論及其變化、佛性論的演變及中國化和道教的人性論。
  第九章:唐宋以後儒道佛倫理最終得以融合。儒學通過授佛入儒,從而形成了宋明理學。契嵩的《孝論》標志著佛教對儒家忠孝觀的全盤接受。民間風俗禮儀的形式多是揉合了儒道佛三家之禮俗。注:因經費問題,這裏删减了第一章和第九章。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