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佛教徒人生所得探討
研究生王基玲 
校院名稱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劉楚俊
年度96
地區台灣
提要  經濟學的效用理論將個人的滿足程度統計歸類導出效用函數與圖形。依此說法,宗教行為的背後也蘊含人類心靈的滿足程度,宗教滿足人類追求心靈平靜安適的慾望。本文探討因心理背景不同的情形下,產生不同的宗教財貨效用函數,進而佛教徒人生所得變動的情形。
  本文引用Becker(1974)分析方式為研究基礎,改變效用函數設定的方式,將佛教徒行為中布施與持戒假定為今生修持行為的份額,影響個人前世今生業報的變化,分析「以現實利益為修行導向的眾生」與「自淨其意、安在佛法的眾生」之兩類眾生,分析人生所得的差異情形。
  根據推倒所得結果,學佛者在不同動機與心理背景下,透過相同的修行法門,得出不同的學佛效用。「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與「自淨其意、信受奉行佛法的佛教徒」兩類佛教徒,其人生所得差異得知:
  「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因心有所求,未以清淨心來接受佛法,心不清淨,自性之光就難以顯現;故前世業障消彌程度有限,這種有漏的修行法,今生的修持與布施的功德力無法完整顯現。
  「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有心修持型的信徒:雖然心有所求,但認真修持的功德力,會減少部分的累世業報,也會得到發心布施的福報,貨幣收入也會增加,認真修持功德力都會提升今生的人生所得。
  「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形式上持戒型的信徒及「著眼現實利益而學佛的佛教徒」──根本不持戒型的信徒:因為沒有認真在修持上,只有外在修持的形式,沒有用心投入,修行的功德力無法顯現,累世業報無法消彌,發心布施的功德力會顯現在今生的福報上;或者減少今生所造的惡業產生的惡業業報。
  「自淨其意、信受奉行佛法的佛教徒」的效用模型:因心性清淨,無求無缚,不著法不著心,已將佛法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心清淨、身、口、意清淨、其清淨修持的功德力會讓前世業障的干擾無形中降低,今生的福報也會不知不覺的顯現。走上真正修行的正途,自性之光也隨之慢慢顯現。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