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1 
論文名稱從「佛陀觀」看中國佛教思想之開展
研究生元弼聖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李志夫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處理佛陀觀的演變以及開展,從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兩者對佛陀觀各有怎樣的發展過程?佛陀在世,說法教化弟子,親自受教見佛身形、聽佛音聲的聲聞弟子,具體感受到佛的偉大人格發自一與己身形無異的人,思維教法時亦不離佛的身語的示現。當佛一入滅,不能親見佛的身影,於是轉而將對佛的永恆思念,投射到佛的舍利、遺物乃至佛曾經遊化的聖地等。雖然佛臨入滅時一再告誡弟子以後當以「法」和「律」為師,當「自歸依」勿「他歸依」。但源於人類內在的宗教渴望以及對佛的永恆思念,佛陀崇拜的方式大致上有兩種發展:一者努力追求可以取代釋迦牟尼的具體的佛陀;二者則是對同一佛陀,區別有「色身」與「法身」的不同。前者是「佛陀觀」的論題,後者則是「佛身論」的內容。佛陀觀在印度有系統性的發展,但佛教從印度傳華之時,大乘、小乘一起傳入,所以很難找出一系統性的中國佛陀觀。因此本論文先談已具有系統的印度佛陀觀,再跟著此系統來考察中國佛陀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並介紹現代既有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原始佛教的佛陀觀>,透過分析巴利語的五尼柯耶(Nikaya)和律藏(Vinaya-Pitaka),以及漢譯的「四阿含」和諸種律藏等,這些現存的原始佛教文獻,來考察原始佛教的佛陀觀。
  第三章<部派佛教的佛陀觀>,以大眾部與上座有部為中心,考察部派時代佛陀觀的特色,試以圖表歸訥兩系對於佛陀觀諸問題看法的異同。
  第四章<龍樹的佛身觀>,藉以龍樹《大智度論》想要把握大乘佛身論的大體內容,而隨著探討佛陀觀以及佛身論的發展對大乘佛教興起影響等問題。
  第五章<多佛思想的演變與淨土思想>,探尋過去佛到未來佛,從未來佛到現在十方佛思想等,佛滅後多佛思想的演變。且藉此了解而討論淨土思想的不同的表現型態。
  第六章<彌勒與彌陀佛信仰在中國的開展>,基於前章的了解,就以彌勒與彌陀淨土思想為中心,考察此在中國之開展。
  第七章<《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與天臺智顗的佛身觀>,先考察《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如何統一現在十方多佛思想,而後再以《法華文句》為中心,論述智顗的佛身觀。
  第八章<《華嚴經》的毘盧遮那佛與華嚴宗的佛陀觀>,先考察毘盧遮那佛出現之意義,以及整個《華嚴經》中所描述的佛之特性,而後再以智儼與法藏等華嚴教學的大成者為中心,來考察華嚴宗佛陀觀形成的過程。
  第九章為結論。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