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早期禪宗思想及其經典來源
研究生俞炳光 
校院名稱北京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樓宇烈
年度2001
地區大陸
提要  般若思想是貫通於整個大乘佛教的核心部分,不僅在般若類經典,其它在《華嚴》《涅槃》《楞伽》《法華》等經典裏,般若思想都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在禪宗思想裏,般若思想也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般若思想認為:一切法由緣起而成,沒有主宰,沒有定性,因此,諸法無自性,一切皆空。在諸法(色)與空的關係上,空不離色,色亦不離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即空:說色就等於說空,說空就等於說色;既不著色,又不著空,總之是色空不二,中道實相。這種非有非無,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也就稱為畢竟空,第一義空,也稱為實相般若。這般若中道實相在大乘經典亦被稱為法性、真如、如、如實等。般若中道思想無論是在大乘經典,還是禪宗語錄,都是整個佛教思想一脈相承的中心內容。般苦思想又認為:一切法無自性畢竟空清淨,無念、無所得、無住。而菩薩得入諸法畢竟空清淨而成就無念無所得,這即是解脫成佛。其中畢竟空的諸法實相和實踐上的無念、無所得是一種統一的,不可分離的觀念,無念乃是相應或契合於畢竟空無念無相之諸法實相的心,也就是無所得心或清淨心,這是一種實相與認識的統一,也是實相與境界的統一。禪宗思想繼承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要求修行者直接悟入諸法實相,悟人諸法實相無自性畢竟空、無所得、無分別、畢竟清靜,同時要求于一切諸法不起有無、取捨等分別妄念,得入無念、無住、無分別的無所得心或清淨心。這也是禪宗頓悟和無念思想的實際內容。禪宗作為正宗的大乘佛教思想,不僅完整地繼承了大乘佛教的正統般若思想,而且將大乘佛教各宗派的思想精髓用最簡略而容易接受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大乘佛教思想內在的,合邏輯的發展。有些意見認為禪宗思想淵源於莊子的坐忘,或認為禪宗思想是與正宗大乘佛教思想相違,是一種神秘主義唯心論。這些理論亦有它自己的觀點和根據,但我想,禪宗思想淵源應該從佛教思想自身發展的角度去理解才比較合適。
  本論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討論:其一是討論禪宗的核心思想即自性清淨。無念等具體的含義是如何?自性清淨思想所包含的意趣是真常唯心還是般若空觀?根據本人的研究,禪宗身性清淨思想不是實有論,而是有經典依據的般若思想,在論文中重點討論了自性清淨思想在大乘經典中的思想意趣及與禪宗思想的聯繫。其二是將通過禪宗思想與大乘經典的思想比較分析而瞭解禪宗與傳統大乘佛教的思想聯繫。根據本人的理解,禪宗思想是正宗的大乘佛教思想,禪宗的頓悟、自性清淨、無念等思想都是根據或繼承大乘經典的思想來發揮的,而且在其發揮經典原義的方法和思路上表現得極其出色且有創意,既繼承大乘經典的核心思想又不拘於經典中的文句。禪宗思想主要接納了大乘佛教的實相論,採用直入諸法實相的方法,不強調通過修六波羅蜜等修行而漸次成就的漸悟,而提倡當下理悟諸法實相畢竟空無分別的頓悟。《維摩經》《摩月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華嚴經》《楞伽經》等大乘經典對禪宗影響比較大,雖然禪宗將《金剛經》奉為所依經典而重視,然他們絕不局限于《金剛經》一部經典,而是廣泛接納大乘經典思想而加以發揮。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