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402-06 
論文名稱僧肇三論哲學研究
研究生何充道 
校院名稱香港能仁書院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梁瑞明
年度71
地區香港
提要  佛教在東漢時傳入中國後,直至東晉僧肇著肇論之前,中國學者理解佛教學說,往往是通過玄學來了解,即所謂「格義」方法。及僧肇出,即改變此種情況。僧肇承鳩摩羅什之般若中觀學,揉合魏晉玄學,以流暢的文字,獨創了具有中國特點的佛教哲學,從而把中國佛教哲學理論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本論文是對肇論裡已確定為僧肇所著的三篇論文,作一分析性的探討,以闡明僧肇之佛教哲學體系。本論文除緒言及結論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論述物不遷論中如何討論時間、運動、同一性等問題。此章分為五節。本論是僧肇三論中最具哲學意味的一篇。僧肇本著中觀派的時間哲學,以詭論式的論證,破除世人對運動之俗見。由是而即俗提出真見,以至動靜一如,即體即用之哲學觀。
  第二章論述不真空論即現象即實在的哲學。此章亦分為五節,闡述不真空論說諸法之「體」為空之哲學。僧肇于此論本著中觀派「緣起性空」之立埸說「空」,則空必是脫離「有」、「無」、「名」、「實」等語言概念的。標題「不真空」者,乃指執著假名(「不真」指「假名」)構畫出來的諸法自性當然是「空」。但「實在」(「空」)與「現象」(「假名」)卻是不離的,兩者是相即的。
  第三章論述般若無知論如何以般若為絕對主體性。此章分十節,專門討論般若,即能觀之「主體」。僧肇以般若之本質為「無知」,以別于一般人所說的「知」,以此來釐清「般若」之義。一般的「知」是有執、有相、有對象;而般若的「無知」卻相反,它是絕對的、真實的、無對象的。般若只是一純智照之功能。此論文後設九問難及僧肇之答,俱是反覆說明上列「般若」之本質而已。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