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七期 90年9月
記《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 彙編(1963∼2000)》的出版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萬金川
G. S. Becker在其名著《家庭論》一書裡曾經指出:能否及時而準確地掌握婚姻市場上的資訊,是一個人能否從婚姻市場上獲得最大化效用的本質所在,同時也是決定離婚與否的根源。然而,面對資訊時代與網路社會的來臨,我們是否真有可能透過電腦配對的方式而終結掉婚姻路上那一句令人心碎的名言:「彼此因誤會而結合,雙方由瞭解而分手」呢?
儘管人們在婚前總是千方百計地試圖去瞭解對方,但是卻由於時間上的不足,以及知識管道上的片面化等等原因,人們總是難以獲致完全而準確的資訊。世間怨偶在分手之際,彼此除了相互指責之外,往往也會怪罪自己婚前所獲資訊的不足與偏頗。因此,Becker認為一位理性的擇偶者在方法上應該藉著以下兩條途徑來求其婚配:其一是對新增候選人的「邊際擴張」,其二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候選人新增資訊的「邊際深化」。換言之,在婚姻市場上,相關資訊的廣泛蒐集以及特定資訊的深入分析,往往是締結良緣的不二法門。
成功的婚配有賴於相關資訊的「邊際擴張」與特定資訊的「邊際深化」,而傑出的學術研究,在前置作業上其實也是依循著同一套模式而著手進行的。因此,如何廣泛地取得相關資訊,並從其間勾勒出準備著手分析的特定信息,往往是研究工作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評價研究實績良窳與否的重要判準。所以,衡量一門學術的發展是否趨於成熟,其間重要的評估準據之一,便是該門學術的工具性資訊是否完備。這些工具性的信息,至少應該包括辭典與百科全書、期刊、論文與專著的分類目錄及提要。
長期以來,在學術體制上,國內的佛教學研究始終是相當邊緣化的一門學科。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佛學研究中心」這一類妾身未明的組織之外,體制內的公、私立大學都沒有設置任何以佛教學為其專業的研究機構。雖然如此,在其它專業的研究領域裡,除了傳統文、史、哲的學門之外,諸如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乃至建築美學與資訊應用的各種學術範疇之中,跨領域地從事佛教學相關研究的學術人口,近來卻有逐年遞增之勢。這種情況一方面固然反映出了佛教在當代社會裡的活力與重要性,但同時卻也暴露出當前學術體制裡的若干失衡現象。
以國內的佛教學研究來說,我們不僅缺乏體制內的專業研究機構,而且相關的工具書以及一些工具性的資訊,在供給面上,更是顯得嚴重不足。我們不但沒有夠水準的專業辭典與百科全書,甚至連國內相關的碩、博士論文的分類目錄都付之闕如。因此,對於從事佛教學相關研究的多數研究生來講,幾乎每一位研究生都必須重蹈其前輩所走過的路子,親身花費一定的時間與精力而來往於各大圖書館之間,以求能盡搜各類的相關資料並著手建立一些研究上有用的工具性資訊,譬如相關主題的國內、外研究概況之類的信息。這顯然是一種不必要的重複,更是一種學術精力的無謂浪費。
有鑑於此,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在民國八十五年率先編製了《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藏佛學相關期刊聯合目錄》。總共彙集了國內十所佛教圖書館所典藏的期刊目錄,計有中文期刊二一一種,日文期刊九四種,西文期刊七十種,韓文期刊兩種。在這一份聯合目錄裡,我們可以發現和佛教學有關的重要期刊幾乎都可以在國內這十所佛教圖書館裡找到,雖然某些期刊典藏的期數並不周全,但總比著手研究之際,動輒請託海外來得方便多了。因此,這份聯合目錄的刊行,對於一向缺乏工具性資訊的國內佛教學研究來說,不啻為重要的里程碑。
不僅如此,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的執事們更在其繁忙的法務之餘,前後兜十年之功而編纂了《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而此一巨構的問世,更是適時地填補了國內佛教學研究長期以來所缺漏的工具性資訊,而必將大有助於研究者在相關領域裡的資訊擴張以及在特定領域裡的資訊深化,並且在這種資訊擴張與資訊深化的交相作用之下,勢必能夠更進一步地帶動國內佛教學研究的整體性發展。
由於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法師的慈悲,使得筆者能夠早先一步親睹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皇皇巨構。粗覽之餘,在由衷感佩工作團隊的焚膏繼晷與精心擘畫之外,筆者實有必要在此對這一群勤奮的工作者致上個人最高的敬意。由於他們辛勤的付出與細膩的編排,不但使得無數後進的研究者能夠省去不少奔走於圖書館的寶貴時間,而且還可以藉由此一巨著的分類系統迅速地查閱到「邊際擴張」與「邊際深化」所需要的各項資訊。不僅如此,隨著此一巨著的出版,可以想見的是,它勢必會對日後國內的佛教學研究帶來難以估量的實質改變與深遠影響。
以一個本身從事佛教學研究,並長期留意國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的人來說,對於此一巨著的問世,筆者特別感興趣的部分,其實並不是其中工作人員費心最多的論文提要,反而是該書所附的那三套輔助索引,特別是其中所安排的人名索引與年代索引。因為這些索引接二連三地勾起了筆者好奇的本性。就題名索引而言,它可以讓我們清楚地見出有那些論題或經典是被研究者所關注的;透過人名索引,則一方面可以知道古今的佛教人物有那些是被研究者所留意的,除此之外,這套人名索引還可以讓我們明白國內佛教學的知識社群與學術生態;藉著年代索引,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四十年來,臺港兩地的佛教學在研究主題上的種種變遷。
如果我們能夠採取一個知識社會學的進路,順著這三套索引來著手考察這一段將近四十年的佛教學研究,則我們勢必會追問以下這些相當有趣的問題:佛教學的知識社群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其學術生態的分佈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基於不同的學術典範?還是因為權力與知識的互動關係?研究者對論題的選擇,是否會因著出家或在家的身份而有所不同?信徒與非信徒的差別是否會影響彼此對經典的詮釋?對於若干論題的關心程度,是否也和性別的差異有關?左右主題變遷的因素有那些?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條件之外,一波又一波的西潮東來是否也是主題變遷的重要推手?以上這些或大或小的問題都是筆者在翻閱這三套索引之際,在腦海裡所浮現出來的一些並不成熟的想法。我們若要圓滿地回答這些問題,單憑本書所提供的各項資料當然是不夠的,但無可置疑的,這些資料卻提供了我們解答此類問題的許多寶貴線索。
悟因法師在本書序言裡提到出版本書的期許,希望本書能夠有助於研究佛教學的學者瞭解佛教學研究發展的脈絡,同時也寄望研究者能夠從質性分析、定量分析,乃至分類統計的各種方法,進一步著手來研究這一段將近四十年的佛教學研究歷史,以便見出臺港兩地各個研究單位對相關佛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與特色,並且期待後進的研究者能夠以本書所臚列的各項研究為基礎,從而為佛教學研究開展出更為寬廣的未來。
以上的這些期盼,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便可以得到部分的落實。根據筆者所聞,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有一項兩年期的研究計劃(八九年九月至九一年九月),是以「五十年來臺灣宗教研究成果評估」為題,由政大宗教研究所的蔡彥仁教授擔任計劃主持人,其中關於佛教學的部分便有三位協同主持人參與這項龐大的計劃,而本書的出版對於這三位參與其事的學者來說,等於是完成了他們大半的前置作業。因此,此一巨構的問世,或許這三位學者是最為直接的受益者,如果他們也能夠及時的參考本書的話。
此外,我們若是能夠參照一個國際性視野來看待本書所囊括的內容,或許便可以立即發現國內將近四十年的佛教學研究,不論是在廣度與深度上都與先進的日本相差一大截,而且也難以和歐美的佛教學研究並駕齊驅。換言之,我們的佛教學研究有待努力之處仍多。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對比一下1981年由F.
E. Reynolds等人所合編的《Guide to Buddhist Religion》一書,便能相信筆者所言不虛了。因此,筆者以為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的工作團隊,如果也能把F.
E. Reynolds等人所編的這一部「佛教學書目提要」轉譯為中文,或當更能收到攻玉之效。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27期目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