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 Plumvillage

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I have dropped my worries.
Nowhere to go.
Nothing to do.
No longer in a hurry.

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I have dropped my worries.
Somewhere to go.
Something to do.
But not in a hurry.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視而不見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看佛陀說情緒(五)

如實面對情緒 〈做情緒的主人〉
      有段描述自己情緒的文字寫著:「儘管我快五十歲了,我其實還是像個少女一樣,也會驚慌失措、也會傷心喪志,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畢竟還是可以像個少女一樣,從一本小書中找到安慰、找到力量 。」
        不論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會有情緒,情緒的管理一樣需要學習,在情緒的處理上,大人不一定就比較成熟。問起現代的小學生:「你快樂嗎? 」答案往往令人意外的,雖然豐富的物質享受讓「生理的感受 」〈身受〉無憂慮,但這並不意味「心理的感受 」〈心受〉就能夠得到快樂。雖然如此,身心還是彼此影響,身體的病痛也會影響心情,如久病的人因身體的痛苦,心情沮喪,甚至選擇自殺逃避。或者像肥胖的人以吃的滿足感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一樣都是身受牽引心受。

        面對身體感受牽引心理感受部分,佛教中有很清楚地探討:
     
        「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 」 〈《雜阿含經》四七○經〉
        當身體有樂受時,就會引起快樂的情緒;當身體有不舒服的感受時,就會引起不滿或憤怒的情緒,心受到身體的影響如此之大,快樂與痛苦的關鍵竟然來自感受,當了解這一點時,我們會發現心自主的能力很弱很弱。而佛法就是要教導我們如實地看到這些苦樂受的無常變化,讓心不再跟著聞雞起舞,可以自主與控制,而這就是情緒管理的作用。
        如何才能夠面對苦樂的變化,正確調伏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呢?對此佛陀是這樣解釋的:
       
         「云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云何受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跡,如是受滅道跡如實知。云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云何受患如實知?若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雜阿含經》四二經〉
        以下以表格表示並標示情緒教學的重點:

七處善
如實知內涵
如實知情緒
「受」
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能知道自己情緒的存在及特徵
受「集」
觸集
能知道情緒從何而起
受「滅」
觸滅
能知道情緒從何而滅
受滅「道」跡
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能知道管理情緒的方法
受「味」
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
能知道有些情緒會令人貪戀不知節制
受「患」
若無常.苦.變易法
能知道情緒起落對身心的影響
受「離」
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能知道平穩情緒的重要性及技巧

        味、患、離三者的關係,佛使比丘《一問一智慧 》有易懂的例子:「換句話說,有個藏著鉤的餌懸在那裡,『味 』是美味的餌,勾引魚兒上鉤;藏著的鉤是『患 』,即藏在餌中危險又殘酷的惡毒力量;『離 』是那戰勝鉤、餌的善巧,為了吃到餌又能不上鉤,魚兒必須有這種善巧,這時餌再也沒有餌的功能,只是個美食,魚兒可以愉快地吞下它,而不會被鉤住。……因此,我們應該常以這五種屬性看世間。世間的一種屬性──『味 』 〈餌〉,引誘我們沉溺其中,昏昧不醒、盲目無知,看不見也聽不到其他的一切,這樣餌裡就藏著鉤,人被鉤在世間而不得逃脫,只得沉溺在世間 〈苦〉中。 」

        課堂上我們以不同的例子將「味、患、離 」觀察的過程跟同學分享,希望能藉由時時觀察、認識自己身心感受的變化,幫助同學調伏情緒並遠離情緒變化所帶來的過患。

謝文亮整理
香光莊嚴七十九期/93年9月20日
發表於 快樂自然美 | 發表迴響

看佛陀說情緒(六)

覺察力的培養〈靜坐與情緒管理〉

 

      如何培養如實覺知的能力呢?佛陀教導我們要常常練習禪修,寂靜自己的心,才能如實觀察身心的變化,心智教學每堂課都會安排時間,讓同學練習數息,練習將心靜下來。
        觀呼吸可以讓躁動不安的身心平靜下來,並能提升專注力及覺察力。當情緒激動時,氣息會變粗;緊張或驚恐時,氣息也會變粗;如果平靜時,氣息自然會變細,所以心情情緒與呼吸有密切的關係,透過觀察呼吸就更能幫助我們察覺情緒的變化。不論你是什麼身分,身在何處,每個活著的人都有呼吸,秒秒都在呼吸,隨時隨地都能夠練習,如果同學能夠每天固定時間練習數息,對於個人情緒的穩定,將有莫大的助益。

謝文亮整理
香光莊嚴七十九期/93年9月20日
發表於 快樂自然美 | 發表迴響

看佛陀說情緒(四)

給我「快樂 」,其他免談?〈情緒的本質〉

           
            要是人生只有快樂多好,可是快樂會永遠存在嗎?會有不變的「樂 」受嗎?在《中阿含經中有這麼一段有趣對話:
     
        梵志語曰:「瞿曇,何言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瞿曇,當知若愛生時,生喜心樂 。」〈瞿曇為什麼你說當愛生起時,便會生起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呢?你應該知道有了愛時,便會生起喜樂之心才對。〉
    世尊如是至再三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世尊再三強調愛生起時,便會生起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後來這件事傳到國王那裡,國王對佛陀的說法有疑惑,便去請教皇后末利夫人。〉
        末利問王:「於意云何,為愛我耶?」 〈國王您愛我嗎?〉
       
        王復答曰:「我實愛汝 。」
    末利復問:「若我一旦變易異者,王當云何 ?」〈如果我變心或病或死時,你會如何?〉
        答曰:「末利,若汝一旦變易異者,我必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所以當愛生起時,便會生起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中阿含經》二一六經〉
        國王的認知與大家一樣,跟自己喜愛的人或物能常相廝守,是多麼快樂與幸福 〈樂受〉,怎麼可能會愁眉苦臉甚至哭泣呢?這段故事表示樂受也會帶來苦受,苦來自我們執取 ∣希望永遠不改變,但世事如何不變動,快樂也可能是痛苦的原因。受蘊的本質是變異的,不管樂受還是苦受,都會改變,如同佛陀所開示的: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雜阿含經》四七四經〉
        教學時,我們會將情緒本質的重點放在「無常」,即感受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堅實,快樂會消逝,痛苦不如意一樣也會過去,一點失敗挫折難免,不要耽溺在痛苦的情緒中,抬起頭來迎向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謝文亮整理
香光莊嚴七十九期/93年9月20日
發表於 快樂自然美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