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吾師

眾生皆吾師 / 釋見篤

午後,在禪堂外慢步經行時,一位法師急喘的跑上樓,向我說:「某位居士的爸爸剛剛車禍往生,你是否可以去幫忙助念?」當下雖震驚,卻讓我感受到世間充滿了無常,自己沒多想什麼,立即起身,放下手邊的事,應允去為亡者助念。

途中想起那位居士不久前才和我談起他爸爸年紀大了,還要每天騎摩托車去送貨,他心中對老父親充滿不捨的神情讓我記憶猶新,而今再發生這樣的意外,對他情何以堪,他好不容易對學佛建立的信心,會不會被擊垮?這樣突發的狀況,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承受的。

想著,想著,很快就到了居士的家。居士黯然的迎向法師,說:「謝謝師父們來看我爸爸。」我鎮靜的告訴他:「請大家一起來為爸爸念佛,現在為他念佛,祈求佛陀加被,這是對他最有意義的事。」一會兒,隨著引磬聲、佛號聲響起,感受到大家不捨的情緒,漸漸化成佛號聲了。

接著為亡者開示,當我靠近亡者,仔細端詳他的身體,有傷痕、殘缺、還不時流著鮮血,頓時感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於是,對亡者說:「您的往生這麼突然,您可能也沒想到會這麼快離開親愛的人,更捨不得離開您的妻兒……但是事情已發生了,您的身體已經壞了,不能再使用了,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世間無常』,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無一物不會壞的,請您要放下,不要再留戀……。」

剎那間,從面對大體的陌生,到有如面對鄰家歐吉桑說話,亡者彷彿專注的在聆聽,感覺他臉部的表情漸漸在鬆開,似乎已由驚嚇中走出了……。

之後,我轉身請家屬憶念佛陀的教導,如實觀察真相──眾生死亡的最後相,都一樣是白骨……。並帶領家屬憶念亡者生前的美德:「您一生勤儉耐勞,為人和善……」大家從充滿著不捨逐漸轉為感恩懷念,「請大家將對他的思念,化成聲聲的佛號,祝福他在另外一個世界,跟隨佛陀修行佛法,學成後再回到娑婆世界……。」接著維那起腔誦念佛陀名號,一時佛號遍響虛空,彷彿是佛陀慈悲的安撫,此時的佛號聲,已由悲傷的情緒,轉為聲聲的祝福!佛號喚起每個人心中的佛性、善根、善念的力量,在場的每個人都歡喜的見證了。

回到寺裡,晚上在大殿做功課迴向亡者及家屬,回憶下午發生的所有點滴,猶如歷經一場驚濤駭浪的無常洗禮,既要安頓生者面對意外無常的生離死別,又要讓亡者無有痛苦往生,還要處理自己內在面對大體示現殘缺的不安。在這過程中,更能深刻的體會到宗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佛陀信仰的傳遞者,也是生與死之間的橋樑。

寂靜的夜晚,凝視著佛陀的慈顏,心中生起無限的感恩,佛陀教導的生命實相──苦、無常、無我,是從實際的生活中去面對、體驗的,也開始禮謝亡者:「謝謝你!你是宗教師面對生死的老師,你的示現,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也讓我們學習到不執著於色身的相。」

眾生皆吾師,感謝眾生!

【本文轉載自《香光故事述》】

◎小提示
維那:指寺院中統理大眾進退威儀的重要職事。今大多指於早晚課或佛事中擔任掌理舉唱、回向的人。

假名

假名,是一種假藉的符號,世間一切的人事物都是「假名」的稱謂,您相信嗎?如唸「火」火是不會出現,故「火」是假名,因為是「假」故有生滅,因此面對假名的世界何須執取呢?

所為何來?步誰足跡?

所為何來?步誰足跡? / 釋自淳

臺灣的許多佛教道場,徒眾要就讀佛學院,首先得獲得剃度師長的許可;而在香光尼僧團出家,則是每位僧眾都必須進「香光尼眾佛學院」。不管妳的世學學歷、工作履歷多豐富,出家前五年就得上佛學院。歷經兩年沙彌尼課程的薰陶,才能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繼續修學三年。

院長常說:「唯有大環境的改變,佛教才有改善的可能。」所以,佛學院的教育,不是專門培育學問僧的地方,反而希望學僧在多元學習中,除了關懷自我成長之外,不忘關照他人及大社會的情境,才可能創造當下的淨土。尤其在面對大社會憂患時,出家人不可能置身局外。因此,在學院學習的過程,每位僧眾需要不斷地自我檢核:「所為何來?步誰足跡?」如此,畢業後,才有可能「獨立自主」的面對困厄境、順意境;隨緣處理修行歷程中,所遭遇的矛盾與衝突;也清楚了知「出家與在家的不共處」。

「出家」,不是追求另一種清淨的生活模式,或是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生活在一起,互相關懷、互相扶持,生活溫馨、適意而已。反而是透過學院的共修生活、執事磨練,讓自己養具認同他人的心及避免膨脹自我;肯定他人並不等於否定自己。體認眾生是多元化的,因此佛法的表現也是多樣性的。沒有人能規定「修行」必須如何,否則就不是修行。佛法的住持與弘化,需要種種不同的發心與努力來平衡,這正是佛法能順應時代,流傳久遠的重要特質。

煩惱和魔王,是為了佛法的精進與正確而存在的。畢業之後,每當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令人頹喪落淚時,我知道不能因此卻步,反而要更加堅定地自問:「所為何來?我要步誰足跡?」

 【本文轉載自《香光故事述》】

◎小提示
比丘尼:佛教的出家女眾,經過佛教界有德養的戒師授予戒法,給予證明,成為僧團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