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

念珠又稱佛珠、數珠、串珠等,是佛教徒念佛菩薩名或拜佛時,拿它來作計數及攝心的工具,後來演變成一般人認為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念珠的起源,在《木槵子經》記載佛陀對波流梨王之開示:「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當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名……. 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
念珠的顆數,有其代表之意思:
108顆:表示斷除百八煩惱。
54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54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42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27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27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21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4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
1080顆:表示十界各具有108,故共成1080,或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剛界108尊中各具108尊。
36顆與18顆之意義,一般認為與108顆相同,為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為36,或六分為18,而非別有深義。
◎與記錄念珠相關的佛教經典有:《木槵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
◎念珠的材質有金剛子、菩提子、沈木、檀木、硨磲、瑪瑙、水晶等等。

以退為進

唐朝布袋和尚做了一個很有名的《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此偈子藉著農夫彎腰插秧,邊插邊後退的方式,才能將秧插好及插直,說明人努力播種,要謙卑才能認清自己,瞭解自己,回頭的世界、低頭的時候比向前及抬頭的天地更寬廣。意喻當人生逢挫折時,推一步想,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