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53─「色」與「心」是二或一?

◎釋悟因

人死身留世間,神識再生新身。什麼是「神識」?人的精神、認知。人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有認知的能力,也就是「識」的作用。不過,「識」有可能處於昏迷、昏睡的狀態,也可能處於無知的狀態,在醫院手術,打麻醉藥就會失去知覺,不感覺到疼痛,所以,所謂「神識」是超越「識」以外的一種認知的存在。

經典經常辨識的一個問題,身體與神識二者──「色」與「心」是合在一起呢?還是分開的二個?如果合在一起,肉身死亡、火化,神識不就沒了嗎?如果是分開的二個,它們可以單獨存在嗎?

這兩個命題自古就沒個定論,那先就以燃燈作譬喻,說「故炷續在,新炷更燃。」生命的能量像「火」一樣,故身帶不走必然再生新身,生命才能持續。

為了讓彌蘭王更明白一些,那先再舉一個譬喻問彌蘭王:

那先問王:「王小時從師學書讀經不?」王言:「然。我續念之。」

「大王!您小的時候是否曾跟老師學習讀書識字?」「當然!」彌蘭王回答。說、聽、讀、寫、算是學識的基礎,這是學習必然的過程。「我續念之」,我現在還記得那件事,這些學習過的東西一直在我的心中。

「念」,憶念,我們的心會憶念這些經歷的過往。「念」是心的作用之一。(1)

那先問王:「王所從師受經書,師寧復知本經書耶?悉舊得其本經書?」

那先問彌蘭王:「老師傳授您經書,您悉數得其所傳,老師還熟悉自己的經書嗎?」

王言:「不也,師續自知本經書耳。」

彌蘭王回答:「不會啊!老師教授給學生的知識老師自己還繼續保有啊!」

「悉舊得其本經書」,用一句現代傳神的話語:老師的學識被你吸光了,就像是把東西給別人,自己是不是就沒了這東西了呢?

當然不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他自己的學養,與知識不同,學養深入人的骨髓,沒有任何人可以取走。

那先言:「人身如此,置故更受新身。」 (2)

學養就像人的心神、神識,人死後身體遺留世間,神識再生新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1_01-02:13-11:55。

(1) 關於「念」這詞,這裡話外提醒一事:當我們說「我記得那件事」,這時的「念」往往隨著情境而轉,心中所顯現的只是當時的影像罷了。
(2) 《那先比丘經》卷3,CBETA,T32,no. 1670B, p 715。

【精緻蔬食diy】煙燻豆包捲

187_food_cover
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材料】

  • 生豆包  6塊
  • 榨菜   適量
  • 香菇   5朵
  • 木耳   適量
  • 香菇粉  半茶匙
  • 胡椒粉  適量
  • 冰糖   2茶匙
  • 鹽巴   少許
  • 香油   適量

【煙燻料】

  • 紅糖   2茶匙
  • 錫箔紙  1張

【作法】

  1. 榨菜切絲後泡水去鹽,香菇泡軟切小丁,木耳切末。
  2. 起油鍋,先炒香香菇後加入榨菜絲及木耳拌炒,放入調味料,翻炒均勻盛起備用。
  3. 豆包攤開抹上少許鹽巴、冰糖粉、胡椒粉,放入炒好的榨菜絲料捲起並讓缺口朝下,入蒸籠蒸五分鐘後取出放涼。
  4. 依序將鐵鍋底鋪錫箔紙,倒入紅糖,放入抹好油的蒸架再擺上豆包捲,蓋上鍋蓋開中火,待冒出微黃的煙熄火,再悶三分鐘即可起鍋,切塊即可享用。

紫竹林樂齡學堂 長者有六力

第三期香光據點紫竹林樂齡學堂,祈願長者有六力,把握認知度、行動力、吃營養、視力明、聽力清、心情好,健康老樂活的人生。

8月至9月的樂齡繪畫課,鼓勵長者們要作「時尚老人」。認識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的畫作,欣賞:「播種者」、「拾穗」、「牧羊女」等作品。以寫實手法描繪的鄉村風景及田園生活,讚頌著農民樸實、努力和虔誠,那是淡淡的鄉愁。

以油性粉彩筆作畫,老師講解構圖與光影的技巧。讓長者以「點點畫」開始作畫。老師不斷鼓勵下,長者漸漸敞開心下筆,隨著點點不斷的落下,畫作慢慢呈現出來。每幅畫作都令人驚艷不已,充滿成就感、笑開懷。

又講解構油性粉彩筆橫、直、斜的疊色畫法,冷色系與暖色系的應用。長者作畫「蘆葦花的天空」,大膽下筆,玩起色彩。作畫能開發五感,增強記憶力,增強自尊、培養信心,享有藝術美感。

宣導安全用藥五不原則。「不聽」:神奇療效藥品的廣告。「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品。「不買」:地攤、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品。「不吃」:別人贈送的藥品。「不推薦」:藥品給其他人。

介紹兒童繪本「阿嬤的相簿:陪伴孩子認識失智症的溫暖故事」。小女孩和阿嬤用屬於他們的方式,一起面對生活中的改變,留下最珍貴的紀錄。

「臉部與四肢經絡撥筋」,認識筋絡的位置與撥筋原理,最後「順氣」,達到健康與美麗。「菲躍樂齡」運動FUN,讓長者習慣自主開心的運動。 香光C級巷弄長照站,舉辦健康促進綜合課程等,長者享有身動心靜、人際互動美善、生活有六力的美學。
373689296_678936070937619_4925654107967082792_n z1120903

心覺察

1120901-34
以開放、尊重、允許的心,覺察自己身體、情緒、想法的反應,並讓自己與它們保持距離,使它們變成可觀察的對象,將發現:想法只是想法,不是事實;感受也一直生滅著。心漸漸平靜,自然寬心接納。

心寬轉安詳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

心寬面對親屬

1120825-33
生命最棒的支持,就是相互陪伴。
佛陀開示,家族要和合相處,當以五事親敬親族:
一者給施:多行布施,幫助對方。
二者善言:多說正語,鼓勵對方。
三者利益:解決困難,利益對方。
四者同利:己有好處,常行分享。
五者不欺:心存善念,不騙對方。

心寬轉安詳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

《那先比丘經》釋152─業力與無我

◎釋悟因

「業力」是什麼?業力是一種滾動的力量。

「力量」,這詞容易理解,一種勢力、力度,例如從事體力活動,體能激發就產生力氣。

在物理概念上,「力」有竭盡之時,當體力活動停止,不再消耗體能,力氣也就不再,然而,佛教的經典卻說,「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業力的滾動沒有因為「死亡」而終止,死而復生、生死無已,這是為何?

先來看看我們這一生的業力是怎麼激發,動力的來源是什麼?

回顧我們這一生,可能出生之後就一直待在某個地方,直到終老;有的人則是不斷地遷移,有時移居這裡,有時移居那裡;當你搬到一個新的地方,遇到的人事物是一套新的組合,你得重新適應、面對,新的工作崗位、新的同事、朋友、鄰居,就像動過手術之後血脈重新連結,你得建立一套新的連結模式。

如之前所說的「燃燈」,燈芯不斷地燃燒,舊的燈芯燒完了,新的燈芯繼續。

「業力」的轉動,與你的生活、環境有關,與你的職業、能力有關,與你的家庭、周圍的這些人有關,如何與這些人配合,你是要應付應付,或者要斡旋其中、又或者深深地沈浸入某一種組群,沒有一個定數,所有的境遇沒有一套相同的組合模式,這就產生了千百種、千萬種的組合與變化。

業力是一種行為能力,每一種新的業緣構成一套新的組合,促使量能動起來,這就是「做工」、「造業」;一套新的「業力」在那裡滾動,讓你去處理那裡的事。當你的機運轉到另一個地方,又有其他環境的刺激,可能你的能力剛好被需要,你自己又好學,就轉起另一種因緣,那個力量、力度是更加地加大。

就像這樣,生命之火繼續燒燃,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境遇,產生一套又一套新的業緣,好像不斷添加「柴火」,使得作業的勢力持續、滾動不停。業力的滾動是無盡的因緣組合在延續,不會因為去了舊身換新身就在當下終止。

佛教經典經常探討的一個命題「有我嗎?」世間是否有一個連貫、統一、可以自主的「生命主體」?答案是沒有。這就是「無我論」。

「無我」說的是,在業力的滾動中,沒有一個造業的主體、無有造業者。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20:11-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