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23──什麼是「樂」?

◎釋悟因

不論是苦或是樂,都是一種感覺,好像很容易辨識。其實不然。苦中有樂,樂中有苦,不能只以當下剎那的感受來判斷。

有一位老菩薩,他的兒子什麼都好,也很孝順,就那麼的一樣不好,吸毒。為了吸毒,晚上常常睡不著覺就喝酒。所有的鄰居,沒有一家的東西沒有被偷過。還無所謂啊!不是煮好飯給他吃就得了,他就是偷,被偷的人家就來告,他爸爸這個臉不知道擺哪裡?媽媽也不知道臉擺哪裡。告了之後警察也拿他沒辦法。

老菩薩就勸兒子到香光寺來念佛,說佛菩薩會保佑。我聽了心裡蹦了一下,「哦!」。

有一次香光寺舉辦佛一共修,老菩薩的兒子果真來念佛了。也受了八關齋戒。佛一的活動有念佛、打坐、繞佛、經行。經行的時候,他一個步伐,腳抬起來要放下去的時候,想了半天,不知道放左腳好還是要放右腳好。這叫思緒混亂。就這樣,兩隻腳站著無法動彈,腳步都跟不上。

不只毒品麻痺神經,加上酒精中毒,把一個人的基本生活能力都毀了。他的父母也沒辦法勸他什麼。

佛一的那天下午,他到寺外去,也不知道他去寺外要做什麼。後來有人發現他倒臥在寺外的草叢地上,整個人癱在那兒。就趕快叫救護車送他去醫院。那簡直是不定時的炸彈,應該要送戒治中心,需要請警察或社工人員協助處理。

家裡有吸毒的子女,對父母親來說,是很大的折騰,別說他自己不能養活自己,連一口氣活著都沒辦法自主。臺灣這樣的問題現在非常地頻繁。

當我們在看生命的課題,最基本的,首先要有能力自己照顧自己,然後對身邊的眷屬,或者叫境界愛,也是屬於你磁場的一部分,要培養正確的身語行為,不要一味袒護,捨不得他們苦。

生命的重點不在苦樂,關鍵是人生正確的行為。

當然,生活的滿意度是追求快樂,但是什麼叫「樂」?有時候,遇到一點點挫折,成長路有些磨難、壓力,不是不好。有苦、有樂是必然。遇到苦的情境,面對它接受它,也是一種情懷,是能力的提昇,只要往正面的、成長的善法走就對了。

什麼是「樂」?吸毒的人,毒癮來了感覺坐立不安,混身上下就像百萬隻小蟲在咬噬,很苦,就去吸毒,以為它是「樂」,是嗎?毒癮愈來愈深,依賴毒品愈來愈重,不自主地推著自己掉入萬劫不復的漩渦。那樣的處境,心能安嗎?快樂是什麼?

喝酒也一樣,一旦染上酒癮,是酒飲人了,也是不歸路。除了強制戒斷,別無他法。

所以,什麼是「樂」?究竟安樂是樂,是苦的究竟解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4_1之11:15-15:12。

《那先比丘經》釋22──自體愛與境界愛

◎釋悟因

十二因緣,有十二支環環相扣,其中有一支稱為「愛」支,它是一種執受,緣內外二果:緣內生愛,愛自己的身心,叫自體愛;緣外生愛,從自身的愛擴及對身外的人、事、物,叫境界愛;既執持又納為自己的一部分。

你除了愛你自己的身體,你開始喜歡你周邊的人、事、物。你的念珠、你的眼鏡、你的家人,這叫境界,身外物,對境界的歡喜。

除了我這個身體,我同時會喜歡我這個、那個,譬如我手上這一串念珠,就一起加到這上面來。因為你愛你自己,也就愛你的妻子、兒女,愛你的家庭,愛你身邊的人,愛屋及烏,不是這樣嗎?

你慢慢地把這些人當成自己的所愛,全部納到你的世界來,這裡面有你的磁場。然後,每一個人就逐漸地建造了自己的世界。

這裡有一個問題,你愛你周邊的人、事、物,建造了自己的世界,卻也讓自己的界限意識侵淩、剝奪了周邊的人、事、物,特別是其他個人的自主決定權。

這樣,衍生的結果是什麼?相互淩替。你說:「我的事,以我說了算。」他也是如是說;她更是如是說。「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以為之名,誰都不退讓,火藥種苗不在中東或非洲,就在自以為是的每一個人身上。火,達到燃點就要燃燒。這怎麼辦呢?

母親看著兒子結婚──他愛他的媳婦,此時,身為母親的絕對要三思、學習母子、子媳之間的人際關係,尤其人與人的分際、界限,這之中,你有你個人的自然界限,也有你、我、他之間的自然界限、身體界限、心理界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而且這個世界是惟一的、獨特的。不同的兩個人、三個人的世界,彼此應相互凝視、尊重,認知到彼此的不同,給予每一個人轉寰運作的空間和時間,這就是「法」的學習。

大家共住、共生在同一屋簷下,每一個人都得學習管理自己的自體愛和境界愛。彼此和諧交融是需要努力的目標和課題。

世界的和諧、安樂,就從彼此的和諧運作開始。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4_1之03:27-04:32,08:53~09:13。

《那先比丘經》釋21──親愛成讎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釋21──親愛成讎世間的事情不能盡如人意。尤其在家庭親子之間。

當我們在看我們所疼愛的兒女,但是兒女有時候是不聽你的,你說,「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他不領情,他不想接受你這一套。

這時候,你怎麼辦?

自己要相當的尊重、相當的放捨。而且要如實地知。

「知」什麼?兒女有兒女的想法,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樣,你才不會用自己的喜歡加在別人的身上。

否則,那已是折磨,而不是愛!

有一位居士,他的兒子偏偏愛上他不喜歡的女生。你說這怎麼辦呀?媳婦是誰要的?是兒子還是爸爸?當然,主角是兒子。

這是從反方向來思考,你愛你的兒女,兒女是你的一部分,但是他不屬於你。本來,他、她都不屬於你。

都說要尊重孩子,可如果他愛的是一位吸毒的女孩呢?意下如何?明明知道吸毒的下場,你是棒打鴛鴦拆散兩人,還是導歸他走向正途?

其實兩者都是極端。

不如讓他明白,他是否有能力帶領女孩戒毒?他準備好了嗎?

親愛成讎,在於你一味地想貫澈自己的想法,為了避免兩敗俱傷,除了自身的見地要提昇,轉圜的智慧和善巧也是一大學習的課題。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4_1之09:15-11:05。

《那先比丘經》釋20──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釋16──心流:生滅不住善惡的分辨,有的時候蠻不容易的。過去、現在、未來會傷害自己和別人,肯定就不是善的。

有一對夫妻,先生很喜歡玩股票,天天在股票市場報到,住貴賓室喝咖啡,下班回來吃個飯就睡午覺。午覺醒來,就開始跟他的朋友談股票,還喜歡占卜、問卦,搞神明靈異事。他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卻完全不管。他的太太很生氣,就天天跟他鬧,家裡天天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她的先生對誰都不聽勸,只有我說話還聽。我勸了他,他說:「我聽師父的,等我把這支股票賺回來就收手。」結果這支賠光了,又想另外一支股票把它賺回來。最後,所有的積蓄全部賠光,外加借貸。兩夫妻就為了玩股票天天吵架。

有一次,她的先生打電話給我:「師父!我們兩個又吵架了。」「吵什麼?」我問他。「吵著要離婚,我太太說她要離婚。」先生說「不!」為什麼不?事業由太太管理,他樂得坐股票貴賓室啊!兒女也由她照顧,為什麼離婚?

就在接電話的當下,突然聽到一句:「下去了。」什麼下去了?當下我感覺到莫明奇妙,接著電話沒掛,也就斷線了。

我請法師們去他家瞭解狀況,回來說,是他家的女兒跳樓,已經送醫院。他們家住在十二樓,夫妻倆天天吵得不可開交,他們的女兒受不了,就從十二樓往下跳。

我去醫院探望他的女兒,幸好從十二樓跳下來沒有死,中途卡在某層樓突出的加蓋處,然後再掉到地上,但身體很多部位骨折受損。先在臺灣治療,再到美國醫治。

他玩股票,希望透過理財把錢再次經營,幫幫家裡的事業。「要不然我在公司……」他的老婆實在太能幹了,把公司上下打理,經營得有聲有色,變得他在公司、在家裡都沒事做。他只有在股票市場跟那些朋友們一夥,打成一團好得不得了──這是實際的例子。

從那以後他沒有再玩股票,但是家財已經耗盡,財產完全沒了。後來他們全家移民美國,他的女兒再站起來,同時學習新的技術,可以在商場打拼,她又回臺灣來,也回到了佛前。這是生命的重生,一個家庭的重生。

善與不善,還得放到時間流裡來凝視它。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4_1之04:32~08:53。

《那先比丘經》釋19──怎樣是善終?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釋19──怎樣是善終?在嘉義有一位張嘉南老居士,有修有為的一位在家居士,我曾經請他到佛學院教四書。他走了之後,他的夫人也生病了。夫人是溫婉淑雅,夫婦倆是鶼鰈情深,夫唱婦隨,人人稱讚的在家菩薩。

張老夫人病了很多年,大概三、四年前,她一直跟我說,她還是要回家,要趕快走了啦。

我說:「你是想趕快走,可是身體還沒有要走啊!你怎麼走呢?」

她說:「好,我就念佛。」 她就手持佛珠,天天誦念佛號。

那天,香光尼僧團剛好解夏,上午要做解夏自恣儀軌,我想很久沒去探望她了,就打個電話詢問,她的女兒接的電話,「媽媽此刻正斷氣,說要回家了。」我想,解夏儀軌做完再去看她。

當我去到她家,已經有很多法師在為她助念佛號。我就去看她。我說:「我來看你了。」她已經斷氣躺在那邊。大家都在念佛,我在一旁坐著。

過了一會兒,她女兒走來跟我說:「我媽媽去世的時候嘴巴打開,不好看。」我說:「去世時嘴巴打開有什麼關係呢?」我就過去看她,那時差不多已經過兩個小時了。
我說:「老菩薩,我來看你。你要走就安心走,他們都說你嘴巴張開不好看。」說著我也笑了,結果她的嘴巴就自動合起來。在斷氣兩小時之後。是她自己把嘴巴合攏的。
看明白了嗎?一個人走了──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了,但她清楚,她安心。她善終善了。

 


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4_1之00:00~03:27。

《那先比丘經》釋18-相應的善心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釋16──心流:生滅不住什麼是善念,什麼是不善念?善,必需是對我有益,對他人也有益,兩個通通有益,寧可以他方做思考的有益;或者是更長久一點的,可以把時間拉長一點;或者是對更多人的有益。不然,有益放在什麼地方呢?

有時候父母親生病,在他臨終時,我們還是要給他善念。什麼善念呢?

我記得我出家大概十幾年之後,我的父親突然中風送醫,家人通知我,我就從高雄回台北來看他。父親是腦主幹中風,在醫院一直沒有醒過來。家人同意不急救、不開刀等,不作無謂的終極治療。我仍然對著他說:「爸!我回來了,我回來看你。」說著說著,就看他眼淚一顆一顆地掉,講不出話來。我說:「爸!我在寺裡修行,你安心。如果你的身體不行,我就送你回家。媽媽我會照顧。哥哥弟弟也會照顧,你安心。」他就一直掉眼淚。那種沒有辦法表達的語言,人是躺在那邊,卻好像人已經走了,可是你還是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份信任和安心。

我相信,在人臨終的那一刻,你給予的善心、善念,送安祥和諧的心念與他同在,臨終者他是懂得的,而且也接受了你給他的那一份承諾;那一種相應的心念,他的的確確是明白的。

我跟父親說:「爸!你跟著我念佛。」我就出聲念佛,那不是念大聲、小聲的問題,你發現你可以跟他相通。

我說:「爸!我們回家,安心念佛回家,只有在佛陀的世界,得到安心最好。你平常要我們安心奉公守法,照顧媽媽,你安心,在家裡還是比較好。如果你的身體確實不行了就放下,換個身體再來。」果真,就安安心心的回家。

什麼叫用功?什麼叫道心?即使面對無法表達的狀況,你還是用真誠的善心來面對,就能彼此相通、相應、同在。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3_1之15:31~20:00。

《那先比丘經》釋17-業、業力

《那先比丘經》釋17[1]-業、業力
◎釋悟因

2-21-300

業,是行為、造作,有善業、惡業、無記業。當下造作了的業,它不會消失,而是藏在我們身體的某個地方,常常說的是藏在「阿賴耶識」。

所作的業,形成一種能量,這叫「業力」。業力在什麼時候會起作用呢?因緣相應之時。如經所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2]

這裡似乎在講果報,其實是在講心流何以遷流不息。內因、外緣不斷相互撞擊,誰能安坐須彌?免不了又牽引一串心流。心流漫衍,就順勢形成渠道。我們的習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累積、生成。

我們每個人的習慣不一樣,能力不一樣,氣質也會不一樣。不可能有兩個人是相同的。這在說什麼?外在環境會塑造一個人,其實更多的不一樣,是來自於個人的自覺。由於自覺,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抉擇;喜歡、不喜歡,也是選擇性的喜歡不喜歡。

這種種的抉擇,形成個人不一樣的偏好、性向,這種情況,我們自己是知道的。眾生只怕果報現前了怎麼辦,菩薩卻是防杜漸於未然呀!

所以,在每個人的一生,自己可以盤算自己,不必等到閻羅王,不必等到上帝,不必等到最後審判。不需要。

生死輪迴就是這樣,你來自何方,你將走向何方,自己估量!



[1]據: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3_1之13:00~15:30。

[2]《大寶積經》卷57,大正藏第11冊,頁335。

《那先比丘經》釋16──心流:生滅不住

《那先比丘經》釋16──心流:生滅不住 [註1]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釋16──心流:生滅不住

修行,對自己慈悲,就是不要擇惡,不再結惡緣。一個人能作這樣的抉擇,是具足了某種智慧,叫「擇法覺支」,由於某種覺悟而抉擇正法,捨棄惡法,這是七覺支的一種。

「目所不喜而見之,令人內愁。」我知道我不喜歡,我又生惱了。有時候不是我不對,是他不對,可這時,需要用他的不對來責罰我自己嗎?大可不必。

與「目所不喜」一樣的道理,耳、鼻、舌、身、意也是,耳聞惡聲、鼻聞臭腥、舌得苦辛、身得麤堅,以及心有所憎,都是令人內愁。

經典所說「內六事」,為什麼說這些六觸是屬於內在的事呢?因為我自己的內心有一種成見,我實在不喜歡碰到這種事情。我內心清楚,我不喜歡的是什麼。我舉個例:

在南傳佛教國家,曾經有一個人,因為他偷人家的東西,偷東西要被判很重的罪罰,而且他偷很多次了,法官就判他死刑。

執行死刑以前,按律法先遊街示眾。

在遊街示眾的時候,有很多人就出來看看到底是誰。他以前偷了東西常常就去變賣,有了錢就去酒店喝酒或者玩女人。他看到他曾經玩過的女人,也看到那間他常去的店,這些是以前他喜歡的。可是現在,他看了實在不喜歡,很不喜歡。這都是從他內心浮現出來的東西。

他一路這樣走過去,那些人都在那裡指指點點。

可是,人家站在那裡干他什麼事?

他一路走著,也看到有和尚站在那邊。和尚是出來托缽,看到很多人圍在那邊,就近前看,是死刑犯在遊街示眾。古代的律法,死刑犯都有這種示眾的遊街。在公開的場合讓大家看,對大眾是一種警示。

和尚也來看手上拿著缽。走過和尚面前,他心想,「和尚在那邊,以前我也曾經把買來的飯先分一半給他。把食物給和尚,我還是很高興的。今天,他站在那邊,如果我有的話,我也會給他一份。」他內心是歡喜的。

人,在這樣走路的動態中,縱使死刑犯,他對他自己的死,或者是愛,或者是恨,或者是瞋怒,或者是善心,一直是不斷地在內心浮現著。

他想:「啊!我今天是這樣(要被處死刑),不然,我還可以再供養一次。」

這個故事在說什麼?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我不喜歡的,有的是善心的浮現。看到那個境界想起什麼,看到這個境界想起什麼。

說真的,我們不都是這樣,碰到種種情境,心就整天隨之起浮嗎?我們不都是活在這樣的世界嗎?

我們所覺知到這個,就叫「心流」,心的流動。我們的腦波就是這樣不斷的放電,而且起起伏伏、起落不停。一會兒喜歡,一會兒不喜歡……「心流」什麼時候停過?從何處流出來,流到何處去?

心的流動,一直這樣生生滅滅。是生,是死,都在我們這一身,隨波逐流……

 


[1]據: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3_1之06:48~12:10。

《那先比丘經》釋15──什麼是「如實知」

《那先比丘經》釋15──什麼是「如實知」 [註1]
◎釋悟因

2-21-300「如實知」,是什麼意思?你看到「那個樣子」,你知道就是「那個樣子」。就像你照鏡子,看到自己是那樣,哦「就是那樣」。

縱使我在生氣,當下我知道我在生氣。我在惱這個人,確實很不喜歡,我也清楚的看到,我是那方面對他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這樣的「明覺」是真正的對自己好。

什麼是修行?修行是對自己慈悲。而慈悲來自「明覺」。就像你明白了一件事,疑惑去除,心思澄明,朗月照空,此時,你不會擇惡法,不會與人結惡緣,也不會讓自己攪入風暴漩渦,一直墮落下去。

一個人往下墮落,墜入深淵、谷底,那會怎樣?粉身碎骨。那是對自己的懲罰。

平時,如果常常責備自己,那是「悔恨」或「懺悔」,是道德層次;重點功夫是「如實知」,提昇明覺,只當下一念:看到只是看到,聽到只是聽到。不再往下生念。

你問,我面對人的時候,一定要以愉悅的笑臉嗎?當然很好。可是,往往念與心違,瞬間已跋涉萬重山。要處理的,是自己內在的身心。你知道你現在的心很沈重,你轉個念頭,再沈甸的心,剎時煙銷雲散,清朗現前。這是「如實知」的功夫。

如實知,只一個「知」,不往下生第二念,第三念,就是步佛足跡,走向菩提的解脫大道。
—————
[註1]據: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3_1之06:08~06:42。

《那先比丘經》釋14──談無記業

《那先比丘經》釋14──談無記業[註1]
◎釋悟因

2-21-300「業」,有多種方面的說法,標誌「行為」是白或黑的質地,稱作善業、惡業。善業又稱為白業,惡業又稱為黑業。非黑非白業,稱作「無記業」。

「無記業」,是一種心不在的作為,不是善不是惡,它沒有很強的力量,與一般人說黑白的「中間」灰色地帶是不同的。

舉例來說,聖人沒有煩惱,當他走路、睡覺、吃飯時,也會進入「無記」,一種習慣性行為的情況。

然而,一般凡夫煩惱未除,常常處於「無記」,就是由著「無明」煩惱起現行,將來就很可能墮入畜生道。

在《那先比丘經》,彌蘭陀王問那先,遇到哪內六事令人發愁呢?

那先回答:一者、目所不喜而見之,二者、耳不欲所聞而聞之,三者、鼻不欲所嗅而嗅之,四者、口不欲所得而得之,五者、身不欲所著而著之,六者、心不可所喜而有之。

人們遇到這內六事,由於不喜歡、不欲樂,就排斥它、想把它往外推。有一句成語說「坐困愁城」,就是形容極度憂愁、煩惱的樣子。

本來不想看到的人,由於冤家路窄,卻又見到了;不想看到卻偏偏遇到;不想碰到反而卻碰到了。真的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啊!

不過,「令人內愁」,遇到這內六事,一定會發愁嗎?

有的人在這時就會發愁。神經迴路引導他進入無記,讓他習慣的走了老路。如果是怨偶,往往積怨日深,找不到出路。

什麼是修行?如果那時候,你知道你生起了不喜歡的心,當下你是用什麼心境來看待這些?你想:喜歡、不喜歡,又會怎麼樣?你明白那只是「受」,受覺而已。既是受覺,你可以不讓它往下一步發展!

因此,修行不在於你喜歡、不喜歡。而在於當下是否「如實知」。

當下的感受、反應,你如實地看到,「如實知」,不往下發展,這樣,心會越來越清明,也就能看到超越的可能。
—————
[註1]據: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3_1之01:5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