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流轉生死的修學法要為何?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避免流轉生死的修學法要為何?
45-2
一般人有三種不正確的觀念行為,所以長夜在生死中流轉。
一、戀著世間,不知世間苦迫。
二、知道世間是苦,仍如此度日,並沒有提起真實想出離的心力。
三、知道勇猛精進修行,卻得少為足,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證果,成佛作祖。

三種對治妙藥:
一、以怖畏生死治貪戀世間的根本病。害怕生死的心要如頭上著火,趕緊將火撲 滅一樣急切,不再有其他多餘的想法。
二、以奮力剛勇降伏愛見魔,使自己不受世間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旁人的毀譽或稱讚,也不會動搖心志。
三、以正見來導正自己偏差的觀念與行為。

修學佛法有三要:
一、真為生死。
二、具足剛骨。
三、開發見識,具足正見。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1期《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學佛要怎麼發心?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學佛要怎麼發心?

 如何堅固信心?參禪念佛哪個好?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功?直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再三反省、思惟,以下為虛雲老和尚對修學的開示,實為我人修學依循的明燈。

43-11-700 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所以第一要有堅固心。次之,要發長遠心,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薩也如此發心。我們每天晚殿,也如此發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凡佛弟子無不發此誓願,證果深淺大小不同,皆由願力深淺,依願行持大小而定。

 菩薩發心時,當發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斷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眾生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煩惱未斷。煩惱由根本發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礙、昏沈、散亂、諂曲、誑妄、無慚無愧等無數枝末,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眾生不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妄執此身心以為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教,應病與藥,說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盡煩惱。我們應該依教修持誓願斷之。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世間無量法門,均須習學。故菩薩應向五明中求。故無論世、世法,科學哲學等,均是菩薩所應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閉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並非閉門造車,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聖人,示生世間,作人天之導師,後世之模範,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我們應該捨迷歸覺,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廣也,深則豎窮三際,廣則橫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願者,志求滿足。菩薩當發如上誓願,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9期《訪道虛雲:高山仰止》

佛經裡的「劫」是什麼意思?

【香光答問集】

佛經裡的「劫」是什麼意思?

 「劫」是梵文kalpa的音譯,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佛門在禮誦經文之前,通常以開經偈為起始:「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其中「百千萬劫」是形容時間悠長,以烘托出佛法殊勝可貴。

 佛經中有大量「劫」字的構詞,如「阿僧祇劫」等,表達「時之極長」的概念,用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週期。《漢語大詞典》中「劫」字有多種不同意義:威脅強迫、強取搶奪、時間詞、盜賊劫匪、災難厄運、圍棋術語(黑白雙方往復提吃對方一子稱之)。亦通「級」:指宮殿或塔的階級,也通「蜐」:指龜足、屬甲殼類動物。

 「劫」字通常借指一切天災人禍等,如「劫數」、「浩劫」、「劫後餘生」等。此可能來自於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後會毀滅一次,然後再重新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一「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做「四劫」。到「壞劫」時,器世間壞,有水、火、風三災出現,世界歸於毀壞,稱為大三災。中劫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為一期世界的始末。

 在佛經中,「劫」有一字多義的現象,但在佛教未傳入中國之前,「劫」本只有威脅、搶奪之義,漸漸語義的轉變後,從「長時間」而有「大災難」之意。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55期《從語言看佛經》41-1

「授記」是什麼意思呢?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授記」是什麼意思呢?

「授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漢譯經典有多種譯名:如「受記」、「受決」、「記別」、「記說」等詞。

39_ss200「授記」原是「記說」之意,指佛陀因弟子們的請法,而給予詳細的解說,亦即分析教說,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後轉指佛陀對已發菩提心、修行佛道的眾生,依其根性、修行的法門及精進程度,預告未來證果時間及其成佛名號、國土眷屬。

至於授記的意義,在《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提到:一在幫助菩薩利益眾生,二在勉勵菩薩精進求道之心,示其果報,以安慰其心。所以,「授記」對於發心向佛道的眾生,具有鼓舞作用,而透過授記的預示,也讓我們先感受到未來世界因某位佛的出現而成為淨土,所以,也是未來淨土及人間淨土的預告。

在漢譯佛典中有不少關於「授記成佛」的記載,被視為最早授記思想的根源,是佛陀自述被燃燈佛授記的記載。經典中記載佛陀對弟子「授記成佛」最多的當屬《法華經》。此經中的授記對象不分根器、男女,更可以瞭解《法華經》闡述眾生皆可成佛的平等性,無論是二乘人、惡人、女人皆可成佛。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6期《究竟成佛妙法華:悅讀經典(二)》

如何利用現代的科技來學佛?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如何利用現代的科技來學佛?

mag107由於網路的興起,改變現代人取用資訊的方式。網路有如人類的大知識庫、數位圖書館。不受時空限制、不分老少,皆可透過此載體,完成自我學習。網路上也建置不少佛教數位資源,有心想學佛者,都可藉此媒介學習佛法。

隨著資訊科技進步,現代人運用3C產品來弘法或學佛,已相當便利。各類推陳出新、輕便好用的科技產品,已成為現代人獲取網路新知或閱讀電子書的重要方式,透過這些載體,非常方便即可獲取網路資源。如youtube等網上數位影音網站、可供下載的各類學佛APP,與佛教相關的影音資料,提供線上聽經聞法、自我學習,學佛管道相當多元。

在硬體方面,如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小筆電、GPS衛星導航、平板電腦等等。軟體方面:如部落格、facebook臉書、噗浪、LINE等等,各有其發展的功能與特色。

要注意的是,個人使用這些軟硬體的原則是:凡能幫助佛法弘揚及學習的工具,我都樂於使用它;並將它整合為一,方便資訊的管理。另外,也要自我警惕:因為這些軟硬體,是佛法弘揚的「工具」,更要「離相」使用。不可因為「它」的出現,讓自己沉迷,產生更多執著,而荒廢道業。如果善加利用,藉由「三法印」檢視網路上所傳播的文字、影音等資料,是否符合「無常、無我、清淨法」,則不會迷失在資訊科技的洪流中,而能相得益彰廣學佛法,行利益眾生之事。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7期《全新的開始:生命的禮物(一)》<利用現代科技學佛>

中國首部翻譯的佛經是那一部?譯者是誰?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中國首部翻譯的佛經是那一部?譯者是誰?

 《四十二章經》大約在公元五十七年至七十五年之間傳入中國,是中國第一部翻譯的經典,於東漢明帝時翻譯,譯者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

42-300 《四十二章經》進來中國,源於漢明帝夢見一尊神,頭上有一環光圈,出現在宮殿裡。明帝跟大臣描述夢境。一位觀察天文地理、預卜吉凶禍福的官吏傅毅呈告漢明帝,此為印度得道者,叫做「佛」。因而漢明帝就派一行人前往尋訪佛法,得遇並禮請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就帶著《四十二章經》前來中國。

 漢明帝為兩位高僧,建造了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兩位尊者在此翻譯了《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全經共四十二章,文體簡潔不冗長。內容包括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涵蓋佛法的大綱,特色是強調實踐,經文精簡扼要,掌握了佛教最主要的內容,因而很快就為當時的貴族及士大夫所傳誦,佛法也因此隨之深入民間,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附帶一提,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譯者,與道教鬥法故事一則。當佛教傳入中國,道教也在中國興起,看到佛教被皇帝朝廷重視,道士就指稱佛教是外來邪說,請皇帝嚴禁佛教。皇帝設壇讓雙方鬥法。道士使用奇門遁甲、畫符令;而兩位高僧只是打坐。彼此的經典就擺在桌子上,端看雙方各顯神通。結果道教的科儀起火燒掉,佛經則安然地在桌上放光。

 佛陀雖不許弟子顯現神通,因為神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宗教傳入陌生的地方,有時不是先宣揚教理,而是先展現特殊的不同之處,令佛教能夠扎根、普及。

 在許多高僧大德前仆後繼、不斷地譯經,不斷地播撒種子。他們一方面掌握佛教的根本關懷,另一方面對漢地不同的文化、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提出融攝、貫通、契理契機的看法和修正,逐漸開啟人們的信心之門。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10 期[別冊]<春風化雨>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啟示(一)

《大唐西域記》是《西遊記》嗎?主要內容在說什麼?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大唐西域記》是《西遊記》嗎?主要內容在說什麼?

章回小說中的《西遊記》故事家喻戶曉,但是《大唐西域記》才是大藏經中真正的《西遊記》。它記錄了玄奘大師17年西行取經之行,記載了138個國家的歷史、國土民情等,是研究印度歷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真實版的玄奘西遊記。
b-33
〔成書因緣〕
玄奘於貞觀二年(628)從高昌國離開,一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再次踏進大唐國土。此時唐太宗正準備東征高麗,繁忙中仍抽空接見玄奘。唐太宗應允,由玄奘翻譯從西域帶回的佛經,並由朝廷徵選當代推崇的碩學俊彥,諳解大、小乘經論的法師、大師,負責綴文、字學、證梵文、筆受、書寫。

這段時間,唐太宗也命玄奘整理遊歷西域、印度等地的見聞、風土民情。由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並編集,於貞觀二十年(646)七月成書一帙,有十二卷,共十萬餘言,訂名為《大唐西域記》。

〔範圍內容〕
《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所聽聞或實際去過的國家,範圍從阿耆尼國(新疆焉耆)到迦畢試國(阿富汗喀布爾)、進入北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印、南印、西印(孟加拉)、離島僧伽羅國(斯里蘭卡),再回到瞿薩旦那國(新疆和闐),東行入境,共遊歷了一百三十八國。

玄奘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包括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首都大小、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藝術、禮儀、兵刑、風俗、宗教信仰、佛教聖蹟、寺數、僧數、大小乘佛教的流行狀況等。

《大唐西域記》不僅是了解印度史的寶貴資料,探索中亞地理風情的珍貴文獻及佛教史蹟的考古線索,更能見到一代高僧學法取經艱苦卓絕的精神。

邀請您找個時間,除了中國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也好好閱讀賞析一下真實版的玄奘《西遊記》。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4 期《大唐西域記》之佛陀行傳 視讀經典(五)<索訶世界的一角>

什麼是世間不變的真理?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問:世事無常,什麼是世間不變的真理?

【緣起是世間真理】31-1-700
 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沒有永遠固定不變的東西。什麼是世間不變的真理?那就是「緣起」。緣起,是我們應該具足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這就是世間本來的真相。

 佛陀說的緣起法,是「非佛作,亦非餘人作」。緣起是世間的真理,但不是佛陀創造的,佛陀並不把自己設定為一個創造者。不管佛陀在世間出現或不出現,這個法永遠是真理,常在不滅。也不管你要不要信仰,真理就是如此。法,不是你信仰不信仰的問題,它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佛教常說的一個語句叫「法爾如是」—— 本來如是。雖然緣起法不是佛作也不是餘人作,佛陀不是創造者,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佛陀還是這個法的源頭,是因為他修行體證後,告訴我們的。

【緣起法、法緣起】
 在《妙法蓮華經》裡提及:「法住法味,世間相常住。」法住,就是每一個法都住在自己的位置上,讓我們能夠理解,它確確實實就是這個樣子。法味,就是每一個法都有它安立的一個真理,有它的必然性。比如:老的就是老的,年輕的就是年輕的;烏鴉是黑的,鷺鷥是白的,它有一定的現象。這些現象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有一個理則,而這個理則如何得知?不是離開現象另外還有個理則,而是在這些現象上歸納出理則,理則不離開現象,這是緣起法。

【不變的真理就是變】
 佛陀引導眾生,面對自己的身心種種現象,要先靜下心來,然後就能夠找到一個緣起的理則,再從這些理則來檢核、改善身心。重點就是我們的身心、環境、社會是可以改善的,因為它是無常的。套句現代的話 —— 「只要觀念改變,行動就改變;行動改變,命運就改變。」,理則就是改變,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相對來說,天地之間,世間唯一不變的真理是什麼,就是變。

 緣起告訴我們,有個不變的真理,就叫做緣起。緣起是有因有緣,是因緣相應,有條件有關係,在相應法當中,因緣和合,並不是誰創造的。緣起不是一個跟我們無關的道理,而是就在你我的身心現象當中,可以去檢核,去了解。如果你感到很不愉快,或者你覺得很不好,應該是從自己身心上去檢核,那麼你就可以得到佛法真切、確實的受用。佛法的受用不必等到死後或來生,也不必等到多少輩子後,而是就在當生,就在當下,在你現在的身心當中,就可以得到佛法深切的利益。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77期《生活中的緣起:現觀智慧》
<緣起在生活中:緣起的重要性>

問:依佛教的觀點來說,維繫生命的要素是什麼?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問:依佛教的觀點來說,維繫生命的要素是什麼?

從學理的觀點來看,人是由食物、營養的攝取產生能量,維持、延續生命。但依佛教的觀點來說,維繫生命的要素不僅只是學理上所認知的食物營養的概念而已。佛教將食分為四大類,也就是「四食」,以此作為一期生命維持、延續的重要因緣。

「四食」是指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食。簡述如下:
摶食:又稱段食,是指物質、滋養身體的食物,食物的攝取、喝水都屬之。
觸食:讓身心靈、精神生活得到舒暢、愉悅等皆是。範圍很廣,如好聲、休閒旅遊、閱讀等。
思食:是指人的意念、意志。抉擇所念、所思的人、事、物或情境等對象,念念相續;或者決定採取行動、支持任務的執行,以「意念」、「意志」的累積,對生命動能產生的支持力。
識食:「識」是了知、分析、判斷。可以將識比喻為一隻蜘蛛,我們自己結一個網,坐在當中觀察世界,分別好與不好,討厭、喜歡;對不愛與愛的各用什麼方法去對待;就在那裡忙進忙出,形成一個生命網絡,織造了自己輪迴的生命之網,然後在那業網當中穿進穿出,這些都是「識」的現行。由於「識」的現行,而有愛、取,愛與取又滋養「識」、「名色」、「六入」……,由此構成生命的「再生」—輪迴。

029power500簡而言之,讓有情眾生維持與延長其生命的要素在於食,「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由於對上述四食,產生愛取,而造成不斷地再生、輪迴。平時我們可以多多以緣起觀自我檢查自身「四食」的情況,從呼吸、從食物、感受、意念到起心動念等等,回到當下,回到中道,讓生命走向善的循環。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085期<春風化雨>

2017年香光人文講座──心理成長與生命的對話

2017年香光人文講座──心理成長與生命的對話

一、活動緣起
香光尼僧團有感於當今社會快速變遷,人我關係複雜,如何讓個人心理有健康的學習成長及找到生命安頓之道。特於2017年舉辦「心理成長與生命的對話」,就情緒管理、溝通管理、壓力管理、初老管理、生死管理議題,邀請醫生、心理師、諮商師等專家就心理成長領域,開啓生命對談及藉由各種身心療法如:園藝、音樂、瑜珈等課程學習放鬆,提昇心靈EQ,讓我們身心健康,人我關係和諧,以利社會安定。

二、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香光山寺
三、地點:桃園市大溪區福安里11鄰頭寮路276巷75-1號 香光山寺(TEL:03-3873141)
四、參與對象:歡迎志在改變自己者報名參與。本活動可登錄「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
五、活動時間:106年3月至9月之週六AM10:00至週日PM1:00。
六、活動費用:敬邀隨喜贊助。(二日活動備有素食餐飲,住宿請自備卧具)

七、報名方式:一律採網路報名,報名網址

https://goo.gl/JvF7Vo

若有任何報名疑問,歡迎洽詢05-2542134轉220或轉217,E-mail:egaya888@gmail.com

八、各單元主題
◎第一堂,主題:情緒管理,時間:3/11(六)~3/12(日)
內容:以醫學、心理學及佛法的角度介紹自我情緒管理及職場上的情緒管理。

◎第二堂,主題:溝通管理,時間:4/22(六)~4/23(日)
內容:由歷史、文學觀點認識溝通及介紹溝通的藝術與技巧,並藉由瑜伽舒展身心。

◎第三堂,主題:壓力管理,時間:6/3(六)~6/4(日)
內容:認識壓力、壓力源及介紹舒壓的方法,並透過音樂自我療癒達到身心減壓。

◎第四堂,主題:初老管理,時間:7/15(六)~ 7/16(日)
內容:介紹初老現象、老人照顧方法與醫學、老人失智的照顧,並藉由園藝療癒身心。

◎第五堂,主題:生死管理,時間:9/16(六)~ 9/17(日)
內容:以法律觀點談生死之相關法律問題,如臨終、遺產、遺囑、繼承等及生命信仰的歸向。

2017年香光人文講座──心理成長與生命的對話

2017年香光人文講座──心理成長與生命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