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傳記中提到佛陀由右脇而生,出生即能走七步,這有可能嗎?

不管在學術上或網路上都有人在討論有關佛陀誕生的問題:「佛陀為什麼是從摩耶夫人的右脇而生,你相信嗎?」「佛陀剛生下來,就會自己走七步,並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相信這樣的事嗎?」

在佛陀的傳記中,有關誕生的這一段傳說,一般說來,很難讓人理解,其中尤其是佛陀從摩耶夫人右脇而生,且不需別人扶持便能於四方經行七步,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名言,這種種描述,與我們現在的認知確有很大的差距。對於這個問題,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一定無法解釋,甚至會讓人懷疑是否真有佛陀其人,但若要瞭解這個傳說的來由與箇中意義,就必須談到印度的歷史文化,從歷史文化的背景來看,就不難明白為何佛陀從一出生就有這麼「超凡」的能力了。

從印度的古文獻中可以看到,印度人深信自己是大梵天所創造的,但梵天所創造的人,因出生部位的差異而有四姓的差別,例如:從梵天的口出生的是婆羅門,從胸腔、脇下出生的是剎帝利,從腹腔出生的是吠舍,從膝蓋出生的是首陀羅。這種梵天的創造說及四姓階級的分別,至今仍為印度人民所深信與奉行著。其實四姓階級本來是社會的職業分工,傳說中悉達多從脇下而生,只是在表明他的父親是剎帝利──王族,是屬於統治階級,佛陀本身當然就是剎帝利階級。只因我們無法瞭解這一層歷史文化的背景,或因太聖化佛陀的偉大,反而把信仰與實際混淆在一起,以致引起懷疑與誤會了。

其次說到佛陀一出生就能經行七步,且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其中也隱含了印度人的信仰觀念。印度人相信生命是一場無窮無盡的輪迴,輪迴中有煩惱、業行、果報,它是一切苦迫的總和。輪迴有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天道,前三道是惡道,後三道是善道,因此每一個人要解脫輪迴就是要超越這六道。而「七」是「六」之外的數字,佛陀誕生後,經行七步,象徵他超越六道輪迴,從輪迴的苦迫中出離,是得到真正解脫自在的聖人。

佛陀揭櫫「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真理,是對階級制度的反省。因印度人深信「梵天創造說」,以為一切命運,不論吉凶禍福或蹇蹙亨達,一開始都已被註定,在宿命中,一切聽任神的安排。原是職業分工的四姓階級,到後來卻變成世襲的不平等規定,人的可能性完全被神權的信仰禁錮住了,如此的信仰抹煞了人現世的努力。

人本來就可由奮鬥、修善當中改變命運,因此佛陀成道後,提出他的宣言──「人的貴賤,並不在於出生如何,乃在於行為如何」,這是他對傳統「神權」高於一切的抗議,因此要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句話在告訴我們:生命的尊嚴不在命定,不在神權,不在他造,而在於人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奮鬥、行善,能淨化身心、美化人生,來改善世間。

這句話也代表了對全人類的宣言,佛法不以天為本,不以鬼神、怪力亂神為本,而是以有情為本,以人為本,至於佛陀成道後的宣言,為何會把它變成出生時的召告?這是將聖人聖化的緣故,表示因為佛陀誕生人間,而揭開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生命尊嚴。

1J5A9463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042期<春風化雨.揭開佛陀「右脇而生」之謎>

念佛要怎麼念?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教導了許多念佛方法,有十種常用方法:

  1. 十念法:
    吸進一口氣連續念佛,至下一次吸氣停。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次,名為十念。
     
  2. 十念記數法:
    念佛從一句至十句,再從一句至十句念;不要念到二十、三十,隨念隨記。若費力,或用三三三一制,或用三二三二制。
     
  3. 追頂念:
    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中間不留間隙。但要注意這種念佛法需善用,可於妄想極強時用,否則容易受病。
     
  4. 高聲念:
    神智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有助專心去雜念。
     
  5. 金剛念:
    如果心氣不適或場合不方便,但動口唇,聲在唇齒間。數目不計多少,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返於心,綿綿密密,心念心聽。
     
  6. 隨息念佛:
    氣靜心平時,觀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念「南無」,呼氣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行住坐臥,皆可行之。
     
  7. 繫緣念:
    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繫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彌陀佛及憶念淨土。
     
  8. 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以這種方式攝心,功效顯著。
     
  9. 持名與觀想合修:
    經行疲乏時,靜坐觀佛,坐久則經行稱名念佛。靜坐時,可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觀想念佛略舉幾個:

    (1)    自坐蓮花想:
    觀想面前有一朵大蓮花,顏色不拘,如車輪一般大,花瓣樣狀分明,想自身坐在蓮花中,端然不動。作蓮花合想,作蓮花開想。當花開時,有五百光照身,見佛菩薩及淨土,聽聞妙法。

    (2)    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趺坐蓮花寶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柔軟如兜羅棉,白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

    (3)    阿彌陀佛觀:
    可觀想阿彌陀佛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如黃金山,出於海面。亦可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如妙香天樂、泉池流水、寶樹寶網,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猶如神遊其境。

  10. 臨睡觀念法:
    準備入觀或臨睡前,一心合掌,正面西向,或坐或立或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聖眾後,祈念:「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善導大師發願文〉)發願之後,便正念入觀,或是正念而睡,不可散心雜話。如此虔敬地做,可能會正在發願時或睡夢中,見到彌陀聖眾或極樂淨土,只要專注一心一意地實行,必定如你所願。

念佛方法眾多,無論採取哪樣念佛方法,基本精神態度為「誠敬專精」。以此原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持續精勤念佛即是最好的方法。

064_class_cover◎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1期 <念佛怎麼念?>

禪修要以什麼為指南?

經上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使「是心是佛」,但是我們的心常陷在紛亂之流裡,心中糾纏著千千萬萬的煩惱結,不斷湧現,讓心陷入無盡的混亂之中,忘失了菩提心。要如何「是心作佛」?以禪修來說,禪修要修的是菩提心,即覺悟的心。禪修是以「菩提心」作為修因,從「因」下手,才能產生相應的「果」。

有則故事:有匹優秀的戰馬,因為時值太平盛世,主人只好讓牠去磨坊,將牠的眼睛遮起來去碾米。後來敵軍來了,牠因久遮眼睛,又長時間圍著石磨繞行,只會在原地打轉。這匹原地打轉的馬,就像我們久被煩惱妄想蒙蔽的心,早已忘失菩提心,忘失清淨本性。

菩提心在哪裡?有個故事說,小魚問大魚:「海是什麼樣子?」大魚說:「喔,你想看看大海呀!你左邊也是海,右邊也是海,往上看也是海,往下看也是海,你全部都在大海裡,你連肚子裡面的水都是海。」菩提心就像大海,我們就像海中的魚,我們自身之中即有菩提心。

菩提心並不是在我們身心之外的另一個東西,可以靠名聞、錢財等手段而獲得,它就具足於我們的本性之中,禪修時藉著身心的探觸,回到當下的每一念,把本來具足的菩提心喚醒。這是佛陀親證以後告訴我們的,照著佛陀、歷代賢聖、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方法,靜下心來實際體證,去除煩惱後,菩提妙果自能體見。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8期 <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

062_epaper_cover

什麼是定力?

什麼是定力?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

每個人都有情緒波動的時候,我們生活在世間,不可能不遇到情境,如果一遇到情境,心情立刻受到波動,不斷擴散它,不知道自我管理,最後煩惱無限延續,這叫做沒有定力。

有定力的人是:情緒一有波動隨時覺察。就如古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能夠有「覺」,就已具備了定力的基礎。覺察時,不是意謂著我們不要觸境或不再受波動。我們的心始終都有所緣,心不是對內攀緣,就是對外執取,緣境生心。

要知道什麼是定力,檢測自己是否有定力?可以時時去體察、覺照自己當下的言行舉止,尤其情緒波動時,你就會瞭解了。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65期

060_epaper_cover

「有事莫懼,無事莫尋」是什麼意思?

「有事莫懼,無事莫尋」出自《禪林寶訓》。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養成的一種修行態度。意思是遇到事情時,有因緣就處理因緣,如果因緣未成熟,心要安的住,回到當下,隨緣而不攀緣。

在生活中,一切經歷都可以是修道的資糧,端看我們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它。以爬山來說,不一定要攻頂才叫做爬山,爬到山腰,或到達某個知名的景點拍張照片,都是爬山。從山腳一直走到山頂,沿途所看到風景,每一顆石頭、每一粒土、每一棵樹、每一株小草,都屬於山的一部分。

爬山時,無論是迂迴而行或是走捷徑,步伐是前進或停頓,甚至是往回走,每一步都在山裡,每一時刻都是在爬山。修行也是如此,無論當下所面臨的是善法或是惡法,都可以把所經歷的一切順逆因緣都變成修道的營養。

「有事莫懼,無事莫尋」,將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用喜悅的心去面對它、體驗它。用這樣的態度,豐富自己的修行生命,由中去學習如何看待生命,找到生命的意義。

◎整理自 <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香光莊嚴》第128期。

058_epaper_cover

「戒禁取見」是什麼意思?

056_class_cover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戒禁取見」是什麼意思?

「取」是煩惱的異名。人無論所抓取的對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有所取著就有煩惱。「戒禁取見」是取戒律、禁制,目的是為了改善現況,卻妄持、奉行怪異歪謬的戒律規矩禁忌,「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以為它是導致解脫或能改善現況的原因。簡單來說,「戒禁取見」是一種錯謬的見解。

比如在印度,有外道沙門為了求生天趣或求解脫輪迴,就修煉苦行。據說雞、牛、狗往生後升天,就以為透過雞、牛、狗的生活方式可以升天,於是學著雞、牛、狗的方式生活,認為這是修行。

就佛法來說,人是隨業受報,往生時隨重(隨重大善業或惡業)、隨習(平時的習慣性)或隨憶念(臨終時所憶念的善行或惡行)而受報。因此若平時過著跟雞、牛、狗習性相應的生活,往生後將隨業習墮入雞、牛、狗等畜生道。

又如,有人以為下午以後不可以誦《地藏經》,因《地藏經》裡有很多鬼王,會把鬼王請到家裡來。內心設定鬼魔都在下午以後出現,因此不誦《地藏經》,這也是一種戒禁取見。

又有人以為自己工作一輩子,退休以後就要享清福,不要再工作了,再做就是「老歹命」,這是對工作定義的詮釋。享清福不一定與不工作劃上等號。如果年紀大了,但身體硬朗、經驗豐富,循著生命的自然狀況,投入他歡喜的工作,這樣的生命才會有意義,更相應於因果。

大家總期許生命能夠超越,生活可以過的更好,但是如果不循正道修行,因果不相應,以錯謬的見解過人生,不僅無法超越自我,也枉費難得的人身。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4期 <四取:愛的追尋>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

我們在遭遇逆境或不順遂時,往往會覺得這是定命或宿命,真是命運捉弄人。但是一帆風順時,又會覺得福份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亨通及窘蹙時,各信一套說法。於是,亨通時快樂,窘蹙時悲傷,隨之浮沈,無法自已。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在那裡呢?存乎一心。存乎一心是指苦樂順逆的發生,都在一心之中,不是別有一心。痛苦是此心,快樂是此心,承受順境是此心,面對逆境是此心。猶如泛於波上的舟載浮載沈,此心能造也能消,端乎一心,存乎一心。

眾生皆具如來清淨自性,佛法之鑰就在此心,有賴在日常生活遇境的當下去體驗。

054_whereisthekey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64 期 <開啟佛法大門之鑰:存乎一心>

「眾生」是什麼意思?

2-1-1a

「眾生」一詞,有多重的意義。「眾」,有眾多之義,或有眾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意指不是唯一、單獨的。

從生命本身來看,不論是身體,或者是受、想、行、識的心理狀態,都是眾多因緣條件和合而生,故名曰眾生。

從生命的外在連結來看,自己無法生出自己,必須要有父母的因緣;出生之後,食衣住行等,無一不是與「眾」有關,故曰眾生。

在時間長流裡,經歷過多次、多生的流轉,往來生死,故曰眾生。

從生趣而言,我們曾投生過很多種類的身體,投生處無從數算,受眾多生,故曰眾生。

「眾生」的「生」,有多生多劫的「生命」,也包含與「生」相對的「死」。

佛經說,生生世世所經歷的生離死別,父母、親人所哭的眼淚,比四大海的海水還多,而生生世世死後所堆積的遺骨,比須彌山還高聳,故曰眾生。

生命有出生就會有死亡,由生到死是必然的歷程。有生才有死,沒有生就沒有死,故曰眾生。

◎參考整理自《以是因緣》 <何謂眾與生>

好想減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IMG_2820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好想減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現代人常常對過於肥胖而煩惱,很希望能擁有仙風道骨的體態,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斯匿王如何減肥: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國王,為佛陀教團的大護法。波斯匿王雖權貴當世,但是他卻為自己的一身贅肉所苦,因為他非常胖,胖到只要稍一活動,就汗流浹背、氣喘如牛。

於是波斯匿王就前往求教佛陀,跟佛陀稟白深為肥胖所苦,由於身軀碩大行動不便,造成極大的負擔,有時甚至想把肉割掉,好讓自己舒服一點,請求佛陀開示離苦妙方。
佛陀即對波斯匿王說了一個減肥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意思是說,肥胖的人多是飲食的貪欲所引起的,尤其波斯匿王貴為一國之尊,吃的更是豐盛,所以,要常提醒自己節食,能夠控制口腹之欲,身體自然輕安、健康。

波斯匿王恭聆法音,內心歡喜極了,當時在場剛好有一個名叫鬱多羅的少年,波斯匿王於是問他:「你是否願意於用齋時為我誦這個偈子?如果你願意,我將賜你十幾萬金,而且提供你最好的衣食作回報。」鬱多羅答應了。以後,波斯匿王進餐時,鬱多羅就宣誦佛陀所說的這首偈子。

經過幾個月之後,波斯匿王的身體變得苗條輕盈多了,透過佛陀的開示,波斯匿王領悟了導致肥胖的主因之後,請求善知識不斷提醒,持之以恆地節制食量,克服了貪欲,最後終於擁有了健康的身體與適當的身材。

很多人為了減肥,試盡了各種秘方,也吃足了苦頭,卻鮮少有什麼績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沒有正本清源,一方面是意志力不夠堅定。這則波斯匿王的減肥故事,提供給想減肥者參考,希望對於因為無法節制飲食的人能有所幫助。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44期 波斯匿王減肥記

學佛如何踏出第一步?

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學佛如何踏出第一步?

 第一要做的事,就是發決定長遠心,具有「一定要完成」的這種想法,而不只是嘴裡說著,而沒有實際努力踐行。這份「決定志」不管盡此生或百千萬生,乃至劫劫生生,都以能覺悟生命的實相為願望。就算墮落地獄、轉生驢胎馬腹,都誓願不捨棄這一定要成佛的志向。不因所經歷的苦,而退失了信心。

 第二:要以正見為指引。如果知見不正確,就會導致我們發不當的願,做不該做的事,這在學習上更會枉費工夫。要相信自心當體是佛,本來清淨無物。如果認得自心,也確信不疑,要發定要覺悟的願。以發這樣的心為起點,善知識只是督促及鼓勵你前進的人。在修學途中所有碰到的人、事,種種辛苦,種種躑躅,要在什麼地方流連多久,要不要再繼續前進,都看自己如何決定下一步,善知識無法插上任何一腳。有志學佛的人,就看能否跨出這最初的第一步。
047_1
◎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1期《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大師開課:修行入門的九堂課 第二堂:正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