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為什麼要誦藥師經?

【香光答問集】
◎編輯組

問:過年的時候,為什麼很多道場都誦持藥師經、禮拜藥師懺呢?

新年新氣象,大家都希望在嶄新的一年,閤家健康平安、消災免難。
藥師佛又稱「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佛發了十二大願,經過累生累劫的修行,所成就的淨土在娑婆世界的東方,稱為東方淨琉璃世界。東方象徵著日出與生機,充滿無限的希望。
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就是要拔除眾生的生死苦惱;願眾生沒有病苦,所受苦難悉皆消除,健康快樂、所求滿願。
我們如何領納藥師佛的悲願?世界上有一個東西可以影響我們是否健康、快樂,那就是我們的心。心有很大的力量,我們所說的話、所有的行為都是受到心的主導。
藥師佛的心像淨琉璃一樣,清淨無染,是非常健康又有力量的心。因而在新的一年開始,藉由共修、持誦、禮拜,與藥師佛慈、悲、喜、捨的心相應,讓我們的心更貼近藥師佛的心,聚集正向積極的能量,迎向光明的未來。
12-500
◎藥師佛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菩提心是學佛第一要務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菩提心是學佛第一要務
問:自古以來高僧大德都常勸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真有那麼重要嗎?要如何發菩提心呢?

  是的!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種子。
  《華嚴經》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又說:「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如果修行只是拚命地耕田犁土,卻未播撒菩提種子,怎麼會開花結果呢?
  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前者是心發大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修菩薩行的先決條件。有了「願菩提心」,就要付諸行動去實踐,讓自己所發的願實現,這就是「行菩提心」。所以,修學佛法者一定要警策自己,八萬四千法門都要以發菩提心為第一要務。

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要如何生起呢?清末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以「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懺悔業障、求生淨土、為令正法得久住」等十種因緣,來勸導眾生發菩提心。所以,每個宗教師都承擔著父母、師長、三寶、眾生的種種深恩。
  佛陀是世間所有眾生的楷範,一生中致力於弘揚佛法的真理。做為佛弟子的我們,跟著佛陀的足跡,也將自己的身心奉獻出來,期勉自己要開法眼,證見緣起的智慧,讓佛陀的教法能久住世間。
  我們的發願是認真的、肯定的,服務奉獻的能力或雖有不足,那麼,就再繼續以「願菩提心」帶動「行菩提心」而用功學習。
  要學習到哪個時候呢?學習到最後一口氣。連最後一口氣,也還要繼續學習。要學習什麼?學習生死自在,坦然面對死亡。讓人們對佛法生起信心與希望,而能發起菩提心,向於解脫之道。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誡。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0期《在團體中茁壯自己—悟因長老尼從佛教教團談領導智慧50則(上)》<人才的培育>
bodh

佛教的根本教說是什麼?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佛教的根本教說是什麼?

問:佛法浩瀚如海,佛教的根本教說是什麼?如何提綱挈領地了解佛教的根本教說?

【緣起是佛法的核心特徵】

buda緣起是佛法的根本義理、中心思想,也是佛法最顯著的特徵,異於其他宗教的特徵。是在浩瀚的佛法中,提綱挈領,了解佛教最核心的方法。
在《雜阿含經》卷二第五十三經中提及:有一回,佛陀在憍薩羅國,有位婆羅門長者來到世尊面前,跟世尊請安,說:「沙門!請教您,您所說的學說到底是什麼?您又怎麼對人家說?」佛陀回答說:「我論因說因。」
什麼是論因說因?佛陀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佛陀的回答是繞著一個「有因有緣」在說法。「有因有緣」也就是說,由於有了起因,加上條件相關的助緣,它們產生了相應,變成你所認識的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就是這樣生起,這樣轉移,同時也這樣地改變了。

【緣起是辨識佛法的利器】

每一個宗教,每一個學說、思想,都在試圖地解釋,要讓人了解這個世界、宇宙,人生,包括各種精神狀態,各種現象存在的樣子。佛法的緣起說是有別於其他宗教或其他思想、學說。尤其在當時的印度,不管是婆羅門教或者各種沙門團,佛法的解釋很顯著地與他們有別,由此可以辨別出佛法。

【從自己開始的哲學】

佛法說緣起,是指應該回到人的身上,而不是上帝所創造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努力與創造。不管是苦是樂,是身是心,是感覺還是感受,也不管是思想或你的了解,就從有因有緣開始。有原因有助緣,生命的出現是內因外緣,相互關係產生的相應法,這就是佛教所談的緣起。
以神為主的宗教,是不管因緣好或不好,喜歡或不喜歡,都是神、上帝創造的,既然是上帝創造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我不必負責,那是上帝的事。如果是父母生的,那就是父母的問題,那就要從父母改造開始,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我也可以不必負責。如果是無因無緣,無因無緣無從查起,那更與我無關。但是,如果發生的根源、來源就是從你開始,只有從你的身心、你的感覺、感情,你的思想跟生活環境,慢慢地去淨化,就從這個地方下手改善,這是改善的可能!
緣起的本質就是一切都可以改變,發現一切都可以慢慢地轉,慢慢地流轉變化,可以向好的一面,也可以向不好的一面,發現這個,自己就可以管理。當然也不是那麼簡單,說今天變,明天馬上就可以跟著轉變,若馬上變,那反而是更可怕,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所謂的緣起,尤其是生活中的緣起,從那裡開始修行呢?就從我們的身心生活,現在的生命狀態、生活情況開始,就從這一點來聞思、修學佛法。
佛教的廣博深奧,即使是最聰明的人,窮其一生鑽研苦讀,也無法完全理解。但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覺察、體悟緣起,進而抓住緣起的要點努力實踐,將能得到學佛的實益。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77期《生活中的緣起:現觀智慧》
<緣起在生活中:緣起的重要性>

老了,怎麼辦?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老了,怎麼辦?
問:醫藥與科技進步,壽命增長。老人如何管理添增的歲月?

〔面對與接受生理的退化〕

全世界的人口都在往高齡化邁進,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統計,2018年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每7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

021_old350壽命增長了,但如何「防老」?沒有人知道。現代醫學發達,美容成了專科,年紀大了拉拉皮,打打胎盤素,又變得年輕貌美。但是器官老化不可逆轉,心肺功能逐漸退化,稍稍走路就氣喘吁吁,排泄功能變差,甚至來不及上廁所,這不是故意的,沒有人喜歡老,沒有人喜歡生病,沒有人會故意讓自己變成如此。有時要適度告訴家裡的晚輩,自己有這些麻煩。

老人教育,要教育的對象不只是老人,也得要讓年輕人學。讓年輕人知道:你的身邊有一位老人,他正面臨心理、生理的退化、調適。雖自身沒有經歷過,但是可以漸漸學習諒解、接納,學習與老人相處。

〔主動連結不成為孤島〕

年長者能夠獨立生活,子女就能夠放心的去做事業,照顧婚姻與核心家庭。有的老人很依賴、無助,有一篇文章描述了這個狀況:「我是一個孤獨的老人,先生不理我,孩子不理我,他們都離我而去,我在受一種求不得苦,時常悲從中來。」現在社會上這種現象非常多,陷在悲情中,憂心、被棄的傷感蜂擁而上,即使哭斷肝腸,生命仍然如是。

人生本來就是有苦,「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希望家人長相廝守是不可能的。現代拜科技之賜可以拉近距離,透過網路、視訊、電話,就可以溝通、見面。整個社會已是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組織,不同的思維。但網路通訊科技也非萬能,有些年長者不嫻熟網路,此時可尋求社會支持。有的送餐中心不只送營養飯包,也送來面對面的誠摯關懷。

如果實在無法克服依賴的需求,也不要讓自己變成生命的孤島。人生十之八九是作不得主的,但可以下決定,安排自己走向佛的人生觀—覺悟的人生觀。若覺得很孤單,無依無靠時,不要讓自己陷在悲苦的漩渦裡打轉,請走向佛菩薩,佛菩薩是我們終極的歸依處。佛菩薩從來沒有棄捨任一眾生,諸佛垂手接引眾生,眾生也要主動伸手接納。生存的力量得靠自己內在滋養、轉圜、再教育、再學習。

〔以宗教安頓身心〕

世間因緣生滅,沒有不變的永恆,終極的依靠只有佛、菩薩。憶佛、念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念念不離佛菩薩,當覺得需要的時候,佛菩薩時時刻刻貼近你身邊。古德說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不如說是把佛號念到貼在心上,貼到內心深處。最後走的時候,陪著你的,不是你的子女,是佛菩薩。

人生本來就是充滿各種考驗,而且隨時都可能出現。不是榮華富貴或有錢有閒時才能夠念佛,貧窮、困苦、坎坷的時候更須要念佛。佛號憶念不忘,把身心交給佛菩薩,這才是重要的一件事。學佛是自己爭取來的,此生來人間走這麼一回,是要來用功的,不是要來生氣、生煩惱的。把人生看清楚,不就是那麼一回事!人生剎那,如過眼雲煙、黃粱一夢。曾幾何時,哪裡有多餘的心力擾攘不休?可以用功,該有多好!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90 期《潮音永輝:高山仰止》< 老了,怎麼辦?高齡化社會互動學習>

什麼是懺悔?懺悔和追悔、後悔有什麼不一樣?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問:什麼是懺悔?懺悔和追悔、後悔有什麼不一樣?


懺悔是悔謝罪過,可去除修道的障礙;
追悔、後悔是反悔懊喪,為修道的障礙。


懺,是指有了過失,請求對方容忍、寬恕。

悔,是認錯,且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過失,向對方承認過失。

每個宗教都有懺悔法門,平常我們也常說對不起,我做錯了,請原諒我,或請給我機會,也就是請求寬恕,對自己所信任的人說罪,解除內在的罪惡感。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是聖賢,一定有做錯事。讓人性的陰暗面能夠有所傾吐,這是人性中的溫柔敦厚,是須要的。縱使人類文明發展到科學時代,宗教這一部份仍是被須要的。人們找宗教師發露說罪,這表示宗教師是被信任的,也要為對方保密。

對於出家眾來說,在持戒、修道的過程,懺悔是絕對少不了的。在還沒有進入聖流達到不退轉之前,還是會有過錯。所以持戒要界定清楚,不是不會犯錯,而是在違犯了不符合修道的規定,或是在戒律上有了不如法、不好的身口意的行為,就是要懺悔。因此懺悔的本義在隨犯隨懺,離惡行善,去除聖道修行的障礙,更重要是降伏、斷除煩惱。從僧團的角度而言,也有維護僧伽清淨、和樂,使正法久住的意義。

「悔」又有追悔、後悔的意思。追悔與懺悔是事後的省察,都有「悔」意。但懺悔的悔真正的意義如前述是說罪。追悔的悔是反悔、懊喪,例如做了好事沒有獲得正向的回饋就心生疑悔、心拿不定,或做了壞事悔不當初。因此追悔是內心會夾雜一些不安寧、不自在、多慮、不確定感。追悔會形成修道的障礙。

節錄自《香光莊嚴》第88 期《清淨 解脫 沙門果》<懺悔可以滅罪嗎?>
114_01-700

處在現今快速變遷的生活中,什麼是不變的真理?要如何安住呢?

017_1Q: 處在現今快速變遷的生活中,什麼是不變的真理?要如何安住呢?
A:
佛陀引導眾生,面對自己的身心種種現象,要先靜下心來,找到一個緣起的理則,再從這些理則來檢核、改善身心。我們的身心、環境、社會是可以改善的,因為它是無常的。「只要觀念改變,行動就改變;行動改變,命運就改變。」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相對來說,天地之間,世間唯一不變的真理是什麼?就是變。
這個不變的真理,又叫做緣起。緣起是有因有緣,是因緣相應,有條件有關係,在相應法當中,因緣和合,並不是誰創造的。緣起不是一個跟我們無關的道理,而是就在您我的身心現象當中,可以去檢核,去了解。如果您感到很不愉快,或者您覺得很不好,應該是從自己身心上去檢核,那麼您就可以得到佛法真切、確實的受用。佛法的受用不必等到死後或來生,也不必等到多少輩子後,而是就在當生,就在當下,在您現在的身心當中,就可以得到佛法深切的利益。

在變動中,我們該以什麼為依止呢?佛陀入滅時殷殷叮嚀:「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也一再告訴弟子: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舟航,作自己生命的主人。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邀請您將這句緣起的偈頌背起來,天天持誦,慢慢吟詠,深入思惟了解,在有朝一日的某個剎那,相信您將有著拈花微笑的體悟。

◎ 節錄、參考:《香光莊嚴》第77 期《生活中的緣起:現觀智慧(上)》

【六群比丘有多壞?】

問:我們常在藏經中看到,六群比丘總是常常犯規、搗蛋。六群比丘真的這麼一無是處嗎?

確實在藏經中看到的六群比丘,總是常常犯規、搗蛋。一想到六群比丘,就會想到一群行儀敗壞的比丘,經常犯過,遭人譏嫌。下面,讓我們藉由《大智度論》中的故事,一探六群比丘的樣貌!


佛般涅槃後一百年,有位名叫優波麴的比丘,他是位得六神通的阿羅漢,在當時享有很高的美譽,是人類的大導師。

那時,有位長老比丘尼,年紀已經一百二十歲了,這位比丘尼在年少時曾經見過佛陀。優波麴仰慕佛陀,時常恨自己未生於佛世,不能親炙佛陀,於是就想親自到比丘尼的住處,請問她佛陀的容儀。
105_6b-700
於是優波麴就先遣弟子前往比丘尼住處傳遞訊息。弟子向比丘尼問訊後說:「我們的大師優波麴,於某日某日想來見您,請問您有關佛陀的容儀。」比丘尼答應了。

這一天,優波麴就要來訪了,比丘尼為探知優波麴的威儀是否端整,就以一個盛滿麻油的缽,放在門旁試探。優波麴來到比丘尼的住處,見門虛掩,就徐徐地推門而入。雖然動作輕緩,麻油缽還是稍微被碰動了一下,少許的油傾流於缽外。比丘尼見了,也不動聲色,親切地迎請優波麴入坐。

優波麴恭敬地請問比丘尼:「您見過佛陀嗎?佛陀的容貌像什麼樣子,請為我說吧!」比丘尼回答:「我當時年少,見佛陀來到我們的村落,那時,眾人高興地奔相走告:『佛陀來了!』好像在傳頌一件大喜事一樣,我就跟著大家去見佛。我一見 到佛陀的光明,就情不自禁地頂禮。結果一不小心,頭上的金釵竟掉在地上。當時我心裡很是慌亂,因那時是晚上,而且在黑暗的樹林中,一支金釵要怎麼去找呢? 就在我心亂如麻時,佛陀的光明照徹大地,讓幽隱的地方都顯現出來,於是金釵馬上就找到了。從此以後,我就發願出家做比丘尼。」

優波麴又問:「佛陀在世時,比丘的威儀禮法如何呢?」比丘尼回答:「佛在世時,六群比丘無羞、無恥,最是弊惡。雖然如此,但他們的威儀,卻勝過今日的你。怎麼說呢?六群比丘進入門戶,絕不會讓放在門邊油缽內的油傾出一滴。他們雖弊惡,但是一心攝持六根的儀法相當具足,行住坐臥都不失軌則。你雖是六神通阿羅漢,倒是不如他們了。」優波麴聽了,很是慚愧地離去!


看了這則故事,您還覺得六群比丘一無是處嗎?與六群比丘比起來,我們又是如何呢?許多佛門戒律都是因六群比丘的威儀失檢,佛陀才制定戒律,六群比丘可說是教制建立的功臣。或許,由另一個角度來看,六群比丘的犯規、搗蛋,是一種慈心的示現,成就戒律的訂定,而非惡性比丘。
◎故事摘錄自《香光莊嚴》第46期 <六群比丘有多壞?>

【誰是大雄?】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小朋友看著大殿前的匾額,一臉不解:「大雄寶殿?大雄每次考試都考零分,為什麼還要給他一個寶殿?」……


【誰是大雄?】
Q:到寺院道場都會到大殿禮佛,為什麼大殿會稱為大雄寶殿?「大雄」是什麼意思呢?

A:
大雄寶殿,一般又簡稱為大殿,是寺院裡的主殿。大雄是佛的德號之一,佛陀大智慧的力量,能降伏魔障,所以稱之為偉大的英雄。

「大雄」一詞又常跟大力一起出現,稱為大雄大力或大雄力。佛陀所表現的大雄力,除了自身圓滿覺證之外,又能毫無猶豫、毫無畏懼地宣說出來,展現絕對的自信,什麼也無法動搖。摧破所有的魔邪障礙,利益救濟所有的眾生,這無量精進、無量慈悲,都是佛陀大雄力的展現。所以,佛陀是最偉大的英雄,他展現的能力是最圓滿的大雄力。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提到:「一切人中最,說法為眾眼,大人無極慧,大雄極名聞。」來到大雄寶殿,在莊嚴的殿堂裡,憶念起佛陀無量的大智慧、無限的大慈悲,以及無礙的大雄力,無量功德而不能盡說,唯有將我們完全的身心,虔敬地禮拜,發願追隨佛陀的腳步,以安住於法的澄淨,往人群中行去。

da700◎整理自《香光莊嚴》第77期《生活中的緣起:現觀智慧(上)》<誰是大雄>

 

懺悔可以滅罪嗎?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問:我們所造的種種不善業,可以依懺悔而除滅嗎?

答:懺悔可以滅罪嗎?可以從幾個觀點來看:

1、果報不失
以阿闍世王為例,犯了五逆罪,犯無間業要墮落,且現生障礙不能證果是決定的。懺悔業障,並不能直接滅除業報,只是使罪業減輕或遞延。縱使證入初果向或初果以上的聖人,原來的果報還是不失,只是他能夠看透、證得實相,能坦然面對因緣果報。像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過去世的業報現前,還是被打得粉身碎骨,只是他能坦然接受,沒有因此再增惡業、煩惱。不再新增惑、業、苦,這是懺悔的主要目的。

2、懺悔可以滅罪work-700
一個人儘管有再重的罪,如果願意懺悔,還是可以繼續修行。如何懺悔呢?
懺法有三種:
(1) 作法懺:對所犯之罪釐清表白。須具體的依開遮持犯釐訂犯相,才能針對所犯「作法」。
(2) 取相懺:於佛前用功以取瑞相,瑞相可能是見光、見華、見佛相等則罪滅。
(3) 無生懺:深達罪源,諸法寂靜,實相無相,尚無有福,何況有罪。這是般若境界,不是凡情所可臆測。

3、懺悔是轉化罪業的助緣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言:「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懺悔就是轉變業力的助緣。從果報不失來說,業果宛然;但由於懺悔的助緣,得重罪轉輕受或遞延受報。由於懺悔而改變因緣、命運,對滅除罪業和轉業都有正面的助力。

修行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萬法的緣起性空。佛法講「性空」是指萬法都依緣而起,旨在說明諸法不是一成不變,是可以改變的,改變是建構在持戒、修定、修慧的基礎上。若不是如實知見,只一味妄取空見,就如同認為牆壁是空,你的頭也是空,硬是撞過去,到時是頭破血流。

有一次,那先比丘跟彌蘭陀王對話,國王問:「經典說,一個人在世間做惡多端,臨命終時唸佛一句乃至十句,就可以往生佛國?我不信。」那先比丘回答:「就像一塊大石頭,如果直接放在海上會立即沉下去。但是將石頭放在船上,石頭不會立刻往下掉。」這就是懺悔的功德。所以若犯了戒,做了不如法如律的事,要有善知識協助,可向其表白懺悔。他做你修道的助緣,真正完成的還是你自己。

◎整理自《香光莊嚴》第88 期《清淨 解脫 沙門果》<懺悔可以滅罪嗎?>

成佛法華《妙法蓮華經》

佛經解題《妙法蓮華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整理

妙法蓮華經,梵名 Saddharma-pundarika sutra,略稱《法華經》、《妙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共七卷,二十八品。收錄於《大正藏》第九冊,經號262。mh700

《法華經》的起源很早,大約產生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但有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則認為它產生於西元前二至三世紀。在《大般涅槃》、《優婆塞戒經》等大乘經典中都有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論》等論裡也曾引用其文,世親甚至為它撰寫了《優婆提舍》,可見它是問世很早、流傳頗為廣泛的大乘經典。

漢譯法華經典現存有三種,除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外,還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闍那崛多與達磨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其中《正法華》最詳密;《妙法華》最簡約,流傳亦最廣,一般所誦者即為此本。

鳩摩羅什譯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門品〉中無重誦偈,後人將南齊法獻共達摩摩提譯的《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闍那崛多譯的《普門品偈》收入什譯,構成七卷二十八品。其後又將玄奘譯的《藥王菩薩咒》編入,而成了現行流通本的內容。

其相關版本,迄今已發現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寫本四十餘種,克、疆兩地是五至九世紀的,但其數量少而殘缺不全;尼、藏兩地是十一至十九世紀的,數量和完整程度都較前者為佳。國際上有相當多的學者,對這些梵文寫本從佛學、語言學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此外,原由尼泊爾傳入而珍藏於中國西藏薩迦寺的1082年所書的梵文貝葉寫本,於1983年由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全經共137頁,274面,內容完整無缺,字體清晰優美,很受專家學者的重視。

從十九世紀以來,本經先後譯成法文和英文,又有梵漢對照、梵文和譯、改訂梵本以及原文等。又曾由日帝覺和智軍譯成藏文,1924年河口慧海把它同梵本對照日譯出版了《藏梵傳譯法華經》。

關於本經的註疏歷來很多,現存主要的有︰劉宋竺道生《法華經疏》二卷;梁法雲《法華經義記》八卷;隋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吉藏《法華玄論》十卷、《義疏》十二卷;唐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十卷,湛然《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法華文句記》三十卷;宋法照《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慧洪、張商英《法華經合論》七卷;元徐行善《法華經科註》八卷;明一如《法華經科註》七卷,傳燈《妙法蓮華經玄義輯略》一卷,智旭《法華經繪貫》一卷、《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十六卷,新羅元曉《法華宗要》一卷,德清《法華經通義》七卷,清通理《法華經指掌疏》七卷等。

一般認為本經是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也是最優美的文學作品,想要瞭解大乘佛教的種種特質並知其優缺點的人,一定要閱讀。

就經意來說,本經較少述及人間的釋迦牟尼,而是說明佛陀超越其他諸神,在過去無數劫前就出現於世間,是無限高遠、永遠常在。其中主要思想是空無相的空性說和般若經典相攝,究竟處的歸宿目標則與《涅槃》相通,指歸淨土、宣揚濟世以及陀羅尼咒密護等,可說是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中極為突出的重點在於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是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

至於全經大段分科,自古以來主張不一。隋智顗作《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立〈序品〉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別功德品〉前半為正宗分,以〈分別功德品〉後半至〈普賢勸發品〉為流通分;並判前十四品為釋門,後十四品為本門,後代學人大多依其所說。

經題中,「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的潔白完美,即以蓮華比喻微妙甚深的佛法,是一部以法喻為名的經典。至於各品大意如下︰

序品第一
佛在耆闍崛山,先說《無量義經》後,即入三昧現瑞,彌勒疑問,文殊述說往昔因緣本事。

方便品第二
佛從三昧而起,告訴舍利弗︰諸佛方便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於是舍利弗三請,世尊說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佛法唯有一乘,說二(乘)說三(乘)只是方便,並非究竟。

譬喻品第三
佛為舍利弗受記,並宣說火宅四車譬喻,進一步說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旨意。

信解品第四
須菩提、迦栴延、摩訶迦葉、目犍連等聞佛說法,歡喜踴躍,即以長者窮子喻體現領會佛意,深信理解。

藥草喻品第五
佛印可須菩提、迦栴延、摩訶迦葉、目犍連等所說,並說三草二木,以喻眾生根機有別,隨其所堪而為說法。

授記品第六
佛為須菩提、迦栴延、摩訶迦葉、目犍連等四大聲聞授記。

化城喻品第七
佛說往昔為大通智勝如來第十六王子,曾教與會大眾;又為說化城譬喻小法,以示方便,引入佛慧。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富樓那、憍陳如和五百阿羅漢皆受記當來必定成佛,並說繫珠喻。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阿難、羅[侯*目]羅和學無學二千人皆得受記。

法師品第十
佛為藥王菩薩說關於聆聞、隨喜、受持、解說《法華》的種種功德,並說鑿井喻。

見寶塔品第十一
多寶佛塔從地涌出,讚嘆釋迦說《法華經》。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與欲同開寶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迦同坐,釋迦大聲唱告勸持。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說如來往昔求法,事阿私仙,得聞妙法,今授提婆達多大菩提記;並說文殊入海宣揚《法華經》,龍女獻珠成佛之事。

勸持品第十三
藥王、大樂說等菩薩大眾以及已受記的羅漢眾等發願奉持、廣說《法華》,又為摩訶波闍波提以及耶輸陀羅授記。

安樂行品第十四
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答應當安住四法,即身(離權勢等十事)、口(離說輕慢讚毀等語)、意(離嫉諂等過,修養自心)、誓願(發願令人住是法中,修攝自行)四安樂行,並說輪王髻珠喻。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眾多菩薩和眷屬從地湧出,向多寶、釋迦如來禮拜。大眾懷疑,彌勒起問。佛告訴彌勒,此菩薩眾皆是佛於娑婆所化而發心者。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應彌勒請問,為說久遠劫來早已成佛,但為教化眾生,示現滅度;並說醫王喻。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說當時與會大眾聞法受益,後世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此經,亦皆獲諸功德。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佛為彌勒說隨喜聽受《法華經》的種種功德。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佛為常精進菩薩說關於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五種法師功德。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佛為得大勢菩薩說常不輕菩薩往昔因中的常不輕行和受持、解說《法華經》的故事。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佛於大眾前現其神力,囑咐大眾於如來滅後,應對《法華經》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和如說修行。

囑累品第二十二
佛以右手摩大眾頂,囑咐受持和廣宣此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佛因宿王華菩薩請問,而說藥王菩薩往昔曾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因聞法歡喜而燃身燃臂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并說受持《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功德。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佛為華德菩薩說關於妙音菩薩過去供養雲雷音王佛的因果,和處處現身說此經典的本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佛為無盡意菩薩解說觀世音的名號因緣、稱名作用和十四無畏、三十三應普門示現等功德。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藥王、勇施等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擁護受持、講說《法華經》者。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佛說往古淨德夫人有淨藏、淨眼二子,此二子久修菩薩行,同化其父妙莊嚴王見佛。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普賢問佛︰如來滅後,如何能得《法華經》?佛說成就四法當得《法華經》,此四法是:為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眾生之心;普賢即發願守護受持此經者。


書目】 【網路資源


【資料整理: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http://www.gaya.org.tw/library/aspdata/epaper/lib-epaper29.htm